1,恐怖片--典型性电影;
恐怖是最契合电影艺术形式的故事题材之一,(另一个是情色片).遗憾的是,本片对于恐怖故事,缺乏最基本的题材性思考,浪费了一个非常具有传统民俗恐怖意味的故事线索--送肉粽.
有时候,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本片的意义,即让人思考,为什么它看起来毫无恐怖素养?
第一,恐怖造型;
化妆与造型是恐怖片的人物塑造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任何一种故事题材的造型设计,能像恐怖题材一样,直截了当地参与电影的视觉戏剧性.恐怖片甚至能做到,以恐怖造型的出现频次为节奏,切割电影的叙事场景--基本上,所有传统恐怖片都是这么做的.但这一点,却几乎被本片完全无视.这体现出创造者对于恐怖题材,极度缺乏认知和思考.
电影一定要有造型,尤其恐怖片,没有"恐怖造型"的话,恐怖片赖以生存的视觉冲击力即不存在,这基本上已经宣告了一部恐怖电影的失败.
没有一部传统恐怖片,能在不具备鲜明"恐怖造型"的情况下,还能被观众记住."咒怨"的伽椰子和小白,"午夜凶铃"的贞子,甚至不怎么具备恐惧人文涵养的招魂宇宙中的,"安娜贝尔"和"修女","孤儿怨"中的Esther,人物造型均具备显而易见的辨识度和视觉恐怖力.
第二,广义上的恐怖视效;
除了人物,还有与叙事关联的"恐怖场景"设计,相对来说,是广义上的视觉效果.这方面,本片表现的跟玩儿似的.
当年的"闪灵"以一个走廊场景,以及迷宫的场景,在恐怖影史上留下历史记忆.泰国恐怖片"恶魔的艺术",一个"借尸还魂"场景,以及一个"梁木群尸"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后者甚至被我们认为是"恐怖美学"的级别;还有"咒怨"第四部"满操场女鬼"场景,营造出一种"浪漫恐怖"的格调.以及午夜凶铃的电视,深井,"鬼影"的鬼压身,等等.
一般我们认为,恐怖片的场景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活密切度",比如俯瞰楼梯,恐怖片运用过楼梯之后,大家会觉得楼梯是种"恐怖元"--它就在你身边,正在参与你的生活.
同时,恐怖片的摄影很特殊,因为涉及灵异视角.比如,"第三恐怖视角"就是恐怖片的视觉效果需要考虑的问题--欧美恐怖片"阴风阵阵"是典型的例子.恐怖片的题材,拒绝了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视觉可能,不然会非常伤害恐怖力--恐怖视角要作为一种第三客体而存在,有点像道教讲的天眼.
第三,音效;
音效是恐怖片的命脉.恐怖片的音效剪辑,相对常规题材电影,更加深刻地参与电影叙事.当年的伽椰子甚至自带出场音乐.去年的"寂静之地"就是恐怖片大玩音响效果的典范.对于音效,本片完全谈不上。
第四,恐怖导体;
通俗讲,就是恐怖电影的主题道具.比如,本片的"煞体",西方电影中的"灵媒",大陆的"宿主",等.本片中,本来"吊绳"是很好的"煞体",却没有得到戏剧利用.反而是镜子,下水道,头发,鲜血,老照片等等,这些恐怖利用已经泛滥的东西,得到多次表现.
在恐怖导体上,欧美恐怖片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戏剧觉悟.儿童玩具,宗教祭物,甚至钟表,塑料服装模特,等等,无所不用,只要稍微挨着一点恐惧观感的,一个都不放过.
恐怖导体对恐怖电影的主题表达非常重要,它完成了对恐怖客体抽象性的"变现".咒怨的日记本,午夜凶铃的磁盘,恶魔的"降头术",招魂宇宙的"安娜贝尔",都在恐怖叙事中发挥戏剧核心的作用.
第五,叙事--第一惊吓;
恐怖片的"第一惊吓"出现的时机很微妙.以本片来说,第一惊吓处理,无论时间,场景,视觉,音效,剪辑,均不及格.恐怖剪辑,这一方面,做的最好的是"鬼影",虽然相对于其他泰国恐怖,故事力泛善可陈.但恐怖编辑惊人地线性,每一次"惊吓"都恰到好处.
第六,故事;
故事的第一条是新鲜度,以鬼神立意的恐怖片,最讲究故事新鲜度.因为传统神鬼类恐怖故事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炒冷饭.本片的戏表--肉粽,很有新鲜感,可惜了这个卖点.
故事的第二条,时代契合度.必须要考虑到,虽然曾经与鬼神打交道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都市生活基本告别了"鬼神社交",这种情况下,以鬼神立意的恐怖片,还能玩出什么花活?
综上,仅罗列几种比较显性的恐怖电影常识,就可以很明显看出,本片对于恐怖电影的题材特性,根本没有思考过.
2,恐怖,其实很深刻;
电影中的恐怖题材,既典型,又特殊.虽然它很契合电影艺术特质,但因为它是严肃人文,这与娱乐时代的市场需求不符,而且是性质上的不符,比较致命.所以,恐怖片的生存危机可想而知.不过,也正因为是严肃人文,它成为电影类型中,最具备人文包含的一类,也会成为一部分人,最期待的电影类型.
消极的一面是,恐怖片的题材特殊性,先天地把一部分观众拒之门外,这导致了主流电影市场,对恐怖题材普遍存在比较大的偏见.其实,恐怖题材不一定神鬼立意,更不是"邪魔作祟".它精准地指向人性的脆弱和阴暗面,演绎生存与罪恶的故事,进而表达一种关于"恐惧"的生态逻辑.我以三种较为成熟的恐怖故事取向,泰式恐怖,日式恐怖,美式恐怖,简单梳理这个问题.
以解构人心的泰式恐怖为例,不亏心,你有什么可怕的?--恐怖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人性真诚度",因为一切恐惧,都是罪恶的代价.人活着,越不真诚,怕的东西越多.一个撒谎的人,会一直担心谎言败露的日子.法事救不了任何人的心病,想要不害怕,我们得先做个通透的人.
不难看出,站在"人心解构"角度的恐怖故事,虽然多少有点佛教的渗透,但确实具备很强的人文教育意义.这方面,"恶魔的艺术"是影史的巅峰,虽然知名度与"咒怨"差距很远,但它的故事力,远在后者之上.
以钻研人性的日本恐怖为例,没有遭受过虐待,没有经历过绝望,你有什么可怕的?--恐惧,是一切悲剧的起源与动机.而悲剧,就是人生的本质.
日本恐怖片,一向表现出最少的宗教涉及.这个特点,意外地让日本恐怖片,成为最能体现日本地缘文化的一种故事题材,甚至超过情色题材和禁忌题材.因为,一定程度上,宗教是种"地缘包装",虽然在人文意义层面,宗教看起来总能凌驾于一切人文功能之上.但实际生活中,宗教与现实,还是存在较为显著的间离--这是种人性的反映,就跟我们嘴上总说着仁义礼智信,手上却不一定那么干净.这种情况,无形之中给我们认识一种陌生的地缘文化,设置了障碍.但唯有日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以"咒怨"的原型故事为例,它并不恐怖,起码与公众理解的恐怖概念,相差甚远,反而是情爱取向的.就如同贾宝玉指向着一个新的时代,伽椰子是整个日本与"日本悲剧"的缩影.所以,日本恐怖的优势不在于像泰国一样的宏观宗教教育,它更忠于人性--我们害怕的,不在客观世界里,就深深扎根在复杂的人性基因中.同时,人不因犯罪而恐惧,人生来恐惧.小孩子没有罪恶的概念,但他们也有"梦魇".
以专注娱乐的美式恐怖为例,信耶稣,你有什么可怕的?--恐惧不可避免,但宗教信仰是战胜恐惧的唯一武器.美式恐怖,几乎就是日式恐怖的对立面.后者毫无宗教涉及,前者就是宗教演绎.这也让欧美恐怖成为三种恐怖故事形态中,结构最复杂的一种.因为广泛地涉及宗教,不再赘述,仅说一点比较有趣的.
比如招魂宇宙-安娜贝尔系,修女系,潜伏系,以及闪灵系.(称呼系的原因是,它们都以宗教立意,但又分别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故事形态.)不具备基督教宗教或文化背景,是不可能看懂欧美恐怖片的.因为以宗教立意的"灵本恐怖元",与东方文化中的"性本"和"心本"存在逻辑基础上的差异.
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以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级别,为什么制造不出像"咒怨"一样的世界级恐怖电影?换句话说,无论哪种类型电影,好莱坞都强势占据着一级电影市场的位置,除了恐怖题材.因为工业允许,但宗教或社会宗教观念,不允许.灵本恐惧的故事结构中,恐惧元是极大的宗教敏感.
这导致了以"招魂宇宙"为代表的欧美恐怖片,只能走娱乐的故事方向--娱乐恐怖.所以,观众看到了一堆玩具.同时,也导致欧美恐怖的故事中心,不在恐怖营造,而在宗教避嫌.这是很有趣的,比如我们看"修女"的时候,真正的观影期待,并不是恐怖设计,而是看你在用了一个天主教职称的片名之后,还能怎么规避基督教.还有"潜伏"系列,每一部的故事尺度,与宗教的距离都不同.包括上文提到的"系",其实不是别的不同,就是恐怖电影故事与宗教打太极的方式.
归根结底,恐怖,其实很深刻,无论宗教,或非宗教立意,它是人性中最不愿见光的方寸之地.以上仅表达了一点,我们认为关于恐怖题材,比较有趣的地方.毕竟,即便如此,也与本片基本不相关了.
3,恐怖是痛,色情是痒--恐怖电影的必要性;
情色是种"精神痒觉",越痒越挠,越挠越痒;与本片无关,不作展开.
而恐怖是种精神痛觉,有它的恐怖指数--精神痛力值.而痛觉,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感官.
鬼神立意的恐怖片,普遍存在的思维习惯,是把"邪祟"弄成下水道,其实不管哪种宗教或文化背景下的邪祟,都有非常显著甚至致命的"权限空间".这一点上,要点名批评以招魂宇宙为代表的,美式"娱乐恐怖",太不把"恐怖元"当回事.
大陆市场没有恐怖题材,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这个国家的人文,对"恐怖情态"失去判断力--恐惧不是一种艺术题材,它是种人性.在处理恐怖上,往往只能停留在"儿童视角".阴性的,黑色的,潮湿的,就是鬼;阳性的,白色的,光亮的,就是天使,--人都懂伪装,鬼神反而这么直接.
站在人文学科的角度,解释并解决“恐怖情态”,尤其历史层面的,现实意义重大。是当代中国人文学科亟待处理的命题之一.以文学史为例,红楼和西游,都是"间接恐怖"题材,加上"直接恐怖"题材的聊斋,以及西方的"圣经",一定程度而言,恐怖涉及是人文领域深刻性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美国"娱乐恐怖"看起来比我们的"鬼神恐怖"还要幼稚,但反而是我们需要反思?因为他们有专业且普遍的宗教生活,是用来专门处理恐怖情绪的.而我们,在这方面是空白.大树可以不成精,但这不代表国人的精神世界就没有恐慌了.
4,恐怖片的故事特殊性;
恐怖片必须以恐怖为主,故事为辅,这一点比它的视听要求还要特殊.因为故事性强,故事线索太清晰的恐怖片,是削弱恐怖印象的.
恐怖设计与故事表达的平衡上,"咒怨"是最极端的例子,它的故事拥有出类拔萃的人文力度,却被完全砍掉,制作者只要恐怖设计.这个戏剧选择,成就了咒怨的名声.
而恶魔的艺术,是最完美的例子。恐惧设计相当出彩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故事的完整性,甚至思想性,这在鬼神立意的恐怖电影里,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这跟情色片的情况很像,直接把内衣扒了的,不叫色情,叫暴露.相对于恐怖故事,恐怖形式和媒介的探索,恐怖场景的意涵判断,恐怖元的哲学与历史思量,是更重要的事情,而这一切,电影叙事都只能有限完成.
归根结底,就现在的科学范围而言,恐怖作为一种直感官人文题材,是没有内容的,就是一个谜.恐怖是一种抓不住的灵感,无法通过故事赋予其明确的人文意义.宗教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部电影又能如何处理呢?能做好恐怖视听,已经是种叙事深刻.
5,鬼神是抓不住的灵感;
第一,它不能情感丰富;把一个鬼弄得这么多情,它就不恐怖了.恐怖的王座是未知,是历史冰封,也是现实真空.这是本片犯的比较明显的忌讳.
伽椰子比本片的女主,情感丰满多了,她身上担着整个家族的仇怨.但"咒怨"在处理伽椰子的人设时,一点情感发挥的空间都不给,因为一旦给了,她就既不可恶,也不可怕了.
第二,它不可以复仇;复仇是"生人意志",会削弱邪祟的"暗能".鬼的对手是神,不是人.换句话说,它的能量是操纵仇恨,而非被仇恨操纵.
不得已,还是要夸咒怨。国人的思维习惯中,有仇报仇,有怨抱怨,仇恨是针对性很强的。反观咒怨的故事,伽椰子害的都是仇恨不想干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恐怖故事最好不要设置复仇的主题中心。
确实很奇怪,关于“恐怖”题材的,所有需要思考的,咒怨都想到了.恐怖设计的完美度和人性化,就跟日本的工业设计水准一样。这也从侧面让我们相信,如果时间留下了什么,一定有它留下来的理由。咒怨不仅是最具知名度的恐怖片,也是对恐怖题材性思考最深刻的恐怖片。比如上文提到的,一部恐怖片的构成,从造型,视觉效果,场景设计,音效,恐怖导体,叙事节奏,时至今日,咒怨依然还是所有恐怖片中最好的。就像"罗曼史"定义了情色片,一定程度上,"咒怨"定义了恐怖片.
6,关于霸凌;
日韩以及台湾电影,频繁利用女生视角,处理校园欺凌的题材.欧美电影没那么频繁,也有.但大陆几乎没有女性视角的,校园欺凌基本是男生包办.这是为什么?
7,对恐怖的思考;
道教的阴阳,佛教的善恶,基督教的神魔,甚至无神论的"辩证法",无论一个人皈依于哪种宗教或哪种都不信,这个世界都是充满"正邪对立"的.每个人迟早都需要做一个或多个,明确且后果自负的生存选择.
补充;
把这篇文章作为本片的影评,并不合适,因为文章的后半部分,本片的故事内容基本没有任何涉及.
一定程度上,一部简单的台湾恐怖电影,奇怪地引发了我们深沉的思考,本身也很说明问题--因为我们在本片中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台湾电影的失望.
汉语语境中,相对于香港和大陆电影,台湾电影曾经具备最深刻的人文格局.这让台湾电影涌现出一批很杰出的作者型导演.这一点非常了不起,除去台湾,作者型导演在汉语语境中,几乎不曾出现过.近几年,台湾电影先后也出现过几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血观音,大佛,但总归也是越来越小众的局面.
就恐怖题材范围内部而言,因为佛教与传统文化的政策性保留,台湾电影也本该是在恐怖题材上更具创作优势的.如果是大陆出现这种对于题材认知,荒腔走板的电影,我们并不惊奇.但作为台湾电影,还是多少感觉有些遗憾.看起来,台湾电影消亡的程度,比香港电影还要彻底.

粽邪(2018)

又名:The Rope Curse

上映日期:2018-08-31(中国台湾)片长:106分钟

主演:夏于乔 Kimi Hsia/邹承恩 Jason Tsou/陈博正 Bor Jing Chan

导演:廖士涵 Shih-han Liao编剧:马自明 Tzu-Ming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