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很多东西想说。看完电影的时候听到大家提出的问题和想说的话,我惊呆了。为什么会有人在批判?克冰说了,你可以当看一个少数人群的故事。生活存在很多可能的样子,为什么要去评判别人的人生哪?为什么说他们只在喝酒吹逼哪?真的天天吹逼怎么可能麦克尤恩、卡佛、艾未未哪?这就是三个北京文艺青年的3年人生。这里面太很多让我感慨的点了。我尤其在想的是,我好像还没成这样,已经在成熟了。胖子在最后的时候的旁白,说年纪大了就写不出那些东西了,不是因为人被社会驯服,而是过了那个年纪你就没有年轻的时候敢写了。我好像明白这句话。那一刻我觉得写下非常重要,记录非常重要。你不是要给别人看,是这份自我的成长记录很重要,你看着自己是怎么一点点走过来的。所以在我看来胖子是三个人里面最接地气、最成熟的人。他最先认清了。他说,你20岁的时候就已经输了。你怎么和别人的16、17岁(韩寒)比哪。 所以他开网店卖宠物用品为生。一开始的时候没有买家就自己送货上门。大冬天的手套都破了。他说那副手套是他和过去生活的分别,是和诗歌的分别。一个人扛几百斤重的猫砂在很冷的天里骑车,遇上公交车就拼命追,因为公交车的尾气是暖的,尾气让那时候的他觉得很幸福。这个描述真实到心酸。胖子会变身,会收拾一番去图书馆自习。他说他都和别人说自己是高中生毕业,没脸和别人说自己是大学生(山东大学),混成这样没脸说。最后他考上了研究生。
我在想,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胖子说,以后他有孩子他也会理解如果他是像自己这样,他说,没办法,谁让我们就是文艺呐。对于我们这样一群人来说,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是我们。没有他们过得激烈,却内心激荡。我知道自己心里起码是曾经住着个这样的青年,放荡不羁,烟不离手,可劲造,北漂。似乎只有北京才能让人可劲造,上海不行。上海让你想要安逸。有过烟酒人生,但那伴随着的除了欢声笑语,更多的是迷茫。每天在外面转,和人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迷茫。因为迷茫,你想要见很多人。好像非得和人有交流了,才能觉得自己有在往前跑。就怕自己停下来。就好像停下来会要死一样,就好像停下来就再也动不起来了一样。最后发现,人也是需要内化的,需要自己充电的,尤其作为本身就是一个内向者来说,向外求答案也是一件耗神的事情。其实就是焦虑,因为焦虑,所以才要马不停蹄地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就怕和这个世界失去联系,世界会抛弃你一样。到头来发现,只有你自己能抛弃你自己。因为自己经历过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从内而外的,也是由外及内的,所以杨洋的变化我也很感触。一开始他特别屌,“二逼青年”都这样,说“死亡游戏”是真实的。最后他说他又去参加了一次,他说,我现在觉得那是虚幻的。他说,创作是创作,生活是生活,要分开,但是可以创作中生活,生活中创作。有点明白他这个意思,不用那么排斥,这两者其实没有那么大愁,他们可以共存的。只是在不共存时期的产物和共存时期的创作会有不同。但那都是创作,他们都见证了你人生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思想。所以我觉得他们都有价值。对个体有价值,进而也是一种人类发展的共性。从一个想写东西的人,到最后成了IF游戏公司的创业者,像是“入世”了,但若没有当年的那个长发杨洋,也是不会有今天的杨洋的。
最后那个女生,她说的作家写的小说里的第一人称“我”,你看的时候代入感特别强,觉得就是作者本人,但是后来你发现有些事情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其实作家写的不是他本人,但都有他本人的影子,就像是存在一个神秘的“我”一样。她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和妈妈拌嘴被赶出来,在商场和朋友打电话的时候说哭了。她说,我觉得生活中没有一样东西是稳定的,连父母也不是。当时我就哭了。似曾相识。当年我也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抓住,甚至不知道该抓住什么。
所以啊,你看别人其实就是在看自己。记录片只是如实地陈述别人的生活,终究你还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自己的影子。只是这一次,是看到了离自己很近的人的影子,于是格外想要说些什么。
说到底,人都是要成长的。不用抗拒,因为这是必经之路,是自然规律。在这条路上,能记录是最好的。就像里面一个作家写了《迷茫三部曲》,他说但是现在我写不出来了,因为我不迷茫了,但那个时候就是迷茫。

说废话的人(2014)

又名:The Men Talking Nonsense

上映日期:2014

主演:袁玮 / 杨洋 / 刘滴川 / 

导演:张阴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