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时候看过一遍的惊悚译制片,如今再看,发现逻辑漏洞不少,结构也不合理。当然,有可能是译制片在引进翻译过程中又被剪掉了若干镜头所致。

感觉这个电影预设的大前提就不对。银行家监守自盗,本身是不太合理的,非要这么设计就得加进很多交代情节的内容。

银行家偷了自家银行保险柜里一百万美元的债券,也私自兑换成零票现金藏起来了;他为什么要不打自招主动告诉原本不知情的医生?而且想出一个找替死鬼让自己“神秘死亡”的馊主意。他准备带着一百万从此人间蒸发吗?

这个情节,不如设计成银行家作案过后,本以为无人知晓,却不料不小心某些把柄被和他结伴打猎的医生无意得知。于是,银行家不得不无奈地想出一个“假死”的方案,准备自己金蝉脱壳携款潜逃;假死的伪证工作,不得不依靠医生来替他完成。

然后,为什么要把银行家和医生之间的密谈,放在故事一开头就明告给观众?由于镜头里医生一枪打死了银行家,那么随后故事一大半内容里,医生这个重要的角色,就成了明线,直到医生也被蒙面蝙蝠打死为止。

这段银行家和医生之间的黑吃黑对话,肯定得让观众知道。但是,第一,可以放在故事最后才让观众知道,而不是开头;第二,银行家和医生都先后死了,他俩的对话,剧中活着的好人不知道,看戏的观众没理由知道。所以如果需要回顾的话,得有一个偷听到谈话内容的第三者角色,或者通过什么录音、信件等形式,来完整再现这段过程。

侦探长是什么时候介入到蒙面蝙蝠中去的,直到故事最后也没有交代清楚。从故事情节看,蒙面蝙蝠先后独立出现过五次:第一次,在大门上划掉一块玻璃溜进橡树庄别墅,但什么也没干,只是放出一只真蝙蝠咬伤了女佣。这个蒙面蝙蝠,究竟是医生还是侦探长?理论上都有可能。从后面镜头看,只有医生的诊所笼子里有真蝙蝠,因此这次的蒙面人更像是医生。

第二次,溜进橡树庄并杀死了同样私自入门寻找房子结构图的银行家侄子。银行家侄子是在和副行长妻子通电话后,被害的。当时侦探长就在侄子身边,而医生却在副行长妻子身边,医生还借故有病人很快离开了庄园。因此,又是两人都有扮蒙面的可能。

第三次,侄子尸体被警方运走后,众女眷带着恐惧分别进入各自房间入睡。而侦探长则打着手电在别墅里巡逻,他背后,女主角的司机暗中尾随侦探长,两人走着走着,就走出了别墅。此时蒙面人第三次出现,溜进别墅,拔了电话线,来到三楼空房间,直接用锤子敲打墙壁,试图找到保险箱。但发出响声惊动了众女眷,于是,慌乱脱逃时掐死了朱迪,但自己后脑勺被女主角手里的通条砸中。从后来返回的三人看,显然这次蒙面人只能是医生。

第四次,蒙面人出现在医生诊所,贴了一张宣告医生是蝙蝠并已畏罪自杀的纸条,不料医生破门而入,正打算打死蒙面人,蒙面人却在搏斗中打死了医生。这场戏里的蒙面人,才是侦探长。

第五次,由于医生已死,这次的蒙面人只能是侦探长了。

关键是杀死银行家侄子的蒙面人,究竟是医生还是侦探长。这个细节,到电影最后也没个补充交代是不应该的。

自行脑补一下逻辑:银行家侄子翻出来的房子结构图是关键。第一个拿到结构图的蒙面人,才有可能直奔三楼空房间而去。因此反推:杀死侄子的蒙面人,也只能是医生。医生正是第一个得到结构图才铤而走险直奔三楼目标而去的。而最后侦探长也直奔三楼空房间,只是他照葫芦画瓢的结果。

因此,这个电影情节设计最高明的地方其实在这里:蒙面蝙蝠,不是一个人,而是前后有两个人,第一个是医生,第二个才是侦探长。但是,这个本来很高明的设计思路,却因为电影结构的两个不合理而被浪费了。第一个不合理是:过早剧透了医生是个财迷兼杀人犯。也就是把银行家与医生密谈的场景,以及医生开枪打死银行家的镜头,都明告给了观众。第二个不合理是:案子结束后,女主角及身边人回顾案情时,没有把“医生也是一开始的蒙面蝙蝠”这一点交代出来。当然这第二个不合理,是从中国国产悬疑剧的角度提出的,也许美国的悬疑片,不喜欢搞“事后的对话回顾案情?”


蝙蝠The Bat(1959)

上映日期:1959-08-09片长:80分钟

主演:文森特·普莱斯 / 阿格妮丝·摩尔海德 / 加文·戈登 / 

导演:克兰·威尔伯 / 编剧:Crane Wilbur/玛丽·罗伯茨·莱茵哈特 Mary Roberts Rine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