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东方禅宗还是西方哲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个生死观的问题——轮回的生命走向混沌。Enter The void 中文译名:遁入虚无。从片名便可窥见这是一部走向湮灭后重生的故事。(不,其实是嗑药上天的故事)
在第一层文本下,整个电影的结构分为事件发生时主观视角—发生前—发生时的客观视角—事件发生后。而第二层文本则是湮灭—前生—虚无—重生。男主从家里出来后跟朋友的一段莫名其妙的对话,恰是加斯帕诺第一次张扬的点题,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发展——朋友向他描述死亡及重生前的样子,死亡-灵魂脱体-回溯一生-轮回重生。
在男主朋友推荐给他的《西藏度亡经》中论述了人死后的状况与投生的过程。在这一系列丰富的临终里,一个很重要的状态就是“中阴”,中阴身可以去往很多地方,看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并试图回到原来的身体。需要强调的是,死亡不是一切的结束,所谓“遁入虚无”并不是普世所认为的“存在的无意义”。
本片的第二层文本下讨论了两个内容,一是弗洛伊德性本能说,二是死亡与轮回。
先是以POV视角使得观众进入男主的身体,在事件发生后视角脱离身体,形成一个旁观视角,在步入下一个阶段之前,回溯自己过往的一些关键过程。运用动作顺接(match on action)将一些片段联系形成符号学的指向。在这个过程中呈现了大量的弗洛伊德性本能说的观点,男主在触摸朋友母亲的乳房时,既体现了男主对母亲的依恋(即恋母情结),同时又切换到男孩吮吸母乳与观看妹妹吮吸母乳,即最初的性心理状态。在长大一点后,男孩目睹父母性爱即进入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目睹他人性爱最后到本体的性心理成熟。这一点在男主首次嗑药时朋友所言,还有购买药丸时旁边磕嗨了的人的状态进行了重复。
在这部电影中加斯帕·诺采用了大量的电影符号与文本语言来阐述这个核心的命题。其中有一段颇妙,以骨灰盒,电灯,烟灰缸加以旋转镜头的符号指向了“轮回重生”。该片最饱受争议的就是它的电影语言——POV主观视角(表明进入体内),需要自备晕车药的眩晕镜头(空间的运动与灵魂漫游的体验),闪瞎眼的白屏频闪(脱离肉体进入中阴状态),还有堪称绝妙的嗑药后神经末梢活动的镜头,而这个镜头也不仅仅是意识流的展现,还是对男主在死后进入中阴状态的前提。在这里还要讲一下男主为何能在死后能进入中阴身。男主在最初的时候吸食的致幻药物叫做DMT,DMT在宗教上被广泛运用当成一种人与 灵界交流的神经化学物。其breaking through的过程接近人死后到投胎的整个超度的过程。
美术方面,无论是由日本设计师Tom Kan设计的两分半的片头字幕,还是片中霓虹光影的运用,都十分符合现代/未来电影的美学。以霓虹遍布的东京作为取景地,讲述几个说着英语的外来人的故事,来达成一个东西方哲思交融的过程。
同时,片中多次运用了《G弦上的咏叹调》(Ochestral Suite No.3 in D Major. BWV1068:Air),该曲曾在《七宗罪》和深作欣二的《大逃杀》中使用(可以感受这样一种充斥血腥与性脏兮兮的颓废)。曲名与男主无形的漂浮不谋而合,明亮轻快的演奏点像极了城市黑夜中星星点点的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