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寻找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那这部片不太适合。跟《无主之作》完全相反,它几乎是无聊的。
但这部片也有它非常有意思的点。它跟片中里希特的风格如出一辙: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刻意带去秩序与意义,在语言暂时无法抵达之处,宁可留给诚实的空白与沉默。
因此,从观影角度看,其实要看完这一个半小时,挺需要耐心,因为没有那根「有趣」的、「有意义」的绳索牵引着观众。甚至,它反过来在对观众说,「嘿,我可不会为你摆上一席一切准备就绪、只需动动筷子的大餐。你可得自己打起精神,主动觅食。」
所以,看这部片,我始终不得不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中——积极提问、积极观察、积极感知——否则就会睡着。
但这积极,又不是饿狼扑食一般,为所见强赋意义。这种感觉,恐怕由片中一个片段来代表,最为恰当:里希特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放了一些照片,有的是雕塑、有的是画作,大概是作为某种灵感和学习吧。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选这些照片时,你可能满以为里希特会滔滔不绝说一下这些艺术品的价值,以及自己如何从中得到启发。但没有,他言语寥寥,多有沉思,最后说的是:「我其实不太清楚。我觉得它很美,我在等着看,它会告诉我些什么。」
等待,恐怕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尤其是对真正意义之昭示的等待。
现在的人们习惯于一种「强行」的思考方式:看到什么,然后在自己脑子里转出某种合理化的解释,于是觉得自己就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希望听到什么故事,来加到「所见」之上;在创造艺术品时,会用语言为作品赋予意义,向别人解释「喏,这个就代表着那个。」
但感官的感知和思考所得到的意义,本是一体的。并不是人要去人为地为某个东西加上意义,而是意义就在那事物之中,人所需要的,是「聆听」。
所以里希特在面对艺术品时,他没有去「思考」出某种意义,而是等待着对方的昭示;在他创作艺术品时,他也是不断沉浸在诚实的感知中,因为诚实地感知必然能抵达事物其自身所内涵的意义。
所以,欣赏里希特的画,不太容易。片中呈现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还欣赏不了,因为我总是习惯性地,在寻求着某种结构和意义。但那些纯粹色彩的、线条的世界,需要地只是诚实而深入地去感知,之于意义,有朝一日感知成熟时,便会到来。
以片中一个有趣的对比作为结束。里希特曾创作了一系列灰色的作品,他说当这组作品在美国展出时,两个年轻人直接对他说:「这简直什么都不是。」,年老的他,谈论起这段往事,只是付之一笑,说美国人真是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啊;但片中曾经放过一段他年轻时候对这件事的评论,当时的他说,一开始自己并没有对这组作品非常严肃,更多只是玩玩试试的心态,但某个时刻,他突然留意到,原来灰色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品质,有的灰就是有它更为独特的美,于是吸引着他深入探索这一主题。
对一些人毫无意义的纯灰色画作,却在另一个人的感知中富有生机和魅力,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差别?这让我觉得有趣,又值得深感深思。

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Gerhard Richter Painting(2011)

上映日期:2011-09-08片长:9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Corinna Belz

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