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一些看到的问题。
首先让没有读过原著的朋友了解一点,原著发表于1953年,原著没有什么政治隐喻,把超智比喻成共产主义那只是观影者自己yy的而已。原著原文说明在超主的管制下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君主制,独裁制,各类政体和意识形态都能够完美运行并且适应这社会需求。

其次,关于超主长得像恶魔这个事情,首先原著中超主并不像恶魔,有点类似但不太相同,原著的超主是长羽毛的。其次原著中踢到早期宗教祭祀中,人们偶尔触碰到了这种精神链接,就会相互连通,而这种精神连接是超越时空的,时间的规律可以被打破,这就是远古先知能看到未来超主的样子的原因。

其他一些东西在下文中尽量谈到。

首先,在1953年,人类甚至还没有登月,而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却已经开始探讨生命进化的终点。这里纠正一部分观众的观点,认为超主其实就是借着进化人类的名义屠杀,如果这么想,说明你太狭隘了。如果你真的喜欢科学,喜欢科幻,更热爱哲学,你应该了解到一种情况,生命的智慧差距,或者进化差距,给人带来的,将不是外星人,而是,物种上的差别。这一点,我很喜欢用刘慈欣的一部短片小说《赡养人类》中的部分内容来阐释。如果把人分成梁群,其中一群受到优质教育,那么这群人只是比另一群人懂得多,知识广而已,但是如果,在小说中,社会出现了直接将知识植入大脑的技术,而此技术价格高昂,只有富人支付得起,于是,富人都可以用极短的时间,学会许多语言,知识,进而从智力水平上得到了进化,而这是穷人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的,自然没有办法融入富人所交流的圈子,这个过程加剧了贫富独立,富人的高等智慧圈子,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而这些,对于没有得到智力改造的穷人而言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这就像你没有办法让一只狗听懂交响乐。于是,富人和穷人就进化成了不同的……物种。
说了这么多,想说明什么呢,在这部电影中,至少在这个世界观下,生命的进化终点是思维意识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识融合,成为超智,这种观念,对于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读者,都太先进了,这个差距,不是你比我聪明的差距,而是你是比我更高等的物种。这种进化理论对于有血有肉有物质实体的人是不能接受的。甚至于,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就像狗没办法听懂交响乐!但是反过来思索,无论小说和电影的这个构架是否是正确的,但至少,我们没有办法证明科学的道路就一定是正确的,科技是否会有尽头,甚至于,还是一个小孩子的人类是否能妥善利用好科学这把威力无比的手枪,如果用不好,科技滥用的苦果我们也多少正在承受一些,我相信观众知道这将是怎样的灾难!我们没有办法语言科技的终点,因为我们还是孩子,人类从工业时代开始科技爆炸式发展,可是说到底,对于浩淼的宇宙,我们也只是像盲人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所以,武断的说,超主只是滥用力量, 故意导致人类毁灭这样的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因为我们甚至不能确定物质的真正本质,现代最热门的超弦理论,也依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不知道,思维意识是否可以脱离肉体和物质存在,我们甚至不能弄清,意识,到底是什么。
总之,我们不理解,不代表就是错的,我们不能接受,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放弃自己固有的思维,我想这也是作者设定只让孩子得到进化的原因,成人认知完善,思维容易固守。而孩子却最有创造力。
有一些原著的细节,我觉得电影应该有却没有,例如人类对超主的飞船试射核弹,核弹却没有爆炸,消失的无影无踪,我特别喜欢这个情节,原著部分内容也跟核危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不过美剧改编剧本后的年代,核不扩散已经成为了国际共识,人类早已渡过了最大的核战争危机(小说创作时正是冷战军备竞赛,核武器危机的时代。作者这么写也是理所当然。)
另一个地方有观众提到,就是超主在读书的一个情节,我觉得是故事的一个转折点。

当然,诚如很多观众所说,这部剧爱情戏份加的有点多,对于如此宏大的题材,显得有些狭隘。不过为了收视率的商业化改动,也就忍忍。总的来说,原著所表达的东西太深厚,生命的终极形态,反乌托邦思想,对于战争,社会,宗教,哲学的思考,太多太多,都是电视剧很难表现的,对导演和编剧的功底有相当深厚的要求。我建议观众大致看一看就好,然后去看原著。真正体验原著要表现的那种恢弘大气的生命探索。

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2015)

主演:黛茜·贝茨 Daisy Betts/乔治娜·海格 Georgina Haig/查尔斯·丹斯 Charles Dance/朱利安·麦克马洪 Julian McMahon/迈克·沃格尔 Mike Vogel/雅艾尔·斯通 Yael Stone/科尔姆·米尼 Colm Meaney/阿什利·祖克曼 Ashley Zukerman/Osy Ikhile/海利·马格纳斯 Hayley Magnus

导演:尼克·赫伦 Nick Hurran编剧:Matthew Graham/亚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