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22#
首先,上影节这片的翻译做得太业余了,明明约定俗成的规范译法是“马刀舞”,这片却能给译成“剑舞”,此外能把“神圣的战争”给译成“圣战”也是够了,不知是译者水平低出底线还是故意黑。
从题材上看,本片和反映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最后人生的中哈合拍传记影片《音乐家》属于同一题材,都反映了战争期间音乐家的工作和生存状态。然而在历史还原的真实度、人物塑造的厚度、思想立意的高度、剧情编排的完成度,以至于演员表演、摄影、特效的技法等等几乎所有方面都完败于后者。
在这个时代能出现《音乐家》和《马刀舞》这两部题材“撞车”的电影作品,同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两国在苏联解体后积极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与本位性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区别在于,在《音乐家》中对哈萨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表达是谨慎的、克制的、隐约的,是作为苏维埃文化和反法西斯进步文化主题的宏大叙事下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但在《马刀舞》中对亚美尼亚民族文化和民族主义的表达则是张扬的、夸张的、甚至可以说是歇斯底里的。
《音乐家》中以10分钟左右的篇幅表现了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所做的突出贡献,同时以一定篇幅表现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惨烈和包括哈萨克在内的苏联各民族人民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以较多的篇幅表现了冼星海对于党和国家交付的使命的投入和至死不渝的对祖国的眷恋,最后以贯穿全片的长度通过着力刻画一户哈萨克家庭对冼星海的照顾和他们之间的情谊,以此表现哈萨克人民的淳朴善良和中哈人民的友谊。这种“面面俱到”而又基本忠于史实的设置使这部影片在中、哈、俄三国当代政治语境下分别具有了某种“主旋律”意味,而几组主题的篇幅比例又达到了某种合理的平衡。
反观《马刀舞》,影片将音乐家哈恰图良塑造成对正在发生的战争漠不关心,而是沉迷于三角恋或四角恋,脑子里只想着亚美尼亚被土耳其占领的领土和被土耳其屠杀的人民,同时还把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的狂热的反苏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者。这就显著违背了历史真实,实际是在利用古人为当代亚美尼亚政府的政治和文化立场背书。
不过,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这部涉及亚美尼亚大屠杀题材的影片能完整上映也算一个进步。去年的上影节,有一部反映库尔德工人党领导的北叙利亚民主军女战士题材的纪录片《战火中的女神》,主办方为了不得罪土耳其,把片长从120分钟删减到了80分钟。

剑舞Танец с саблями(2019)

又名:马刀舞曲 / Sabre Dance / Dance with swords / Սուսերով պար(亚美尼亚语)

上映日期:2019-06-16(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93分钟

主演:Ambartsum Kabanyan / 亚历山大·库兹涅佐夫 / 亚历山大·伊林 / 

导演:尤素普·拉齐科夫 / 编剧:Yusup Razy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