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看完,先写一些,马世芳母亲陶晓清女士深度参与了七八十年代早期台湾校园民谣潮流,因此马世芳可以近距离接触早期的李宗盛,罗大佑,齐豫等等一批先驱式的人物。这个时期的大背景是台湾逐渐解禁时期,因此这段时间民谣的主题从家国乡愁、家国与自己逐渐转移到,自己身上。到了第二代新移民时期,家国与乡愁作为意向的歌曲就逐渐淡出了歌坛,而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关心个体情感的歌曲,流行音乐也就逐渐流行了起来,还不能说校园民谣是流行音乐的前身,两者在当代大陆社会是两个不同类型的音乐。值得提一下的是,这个时期的台湾电影人掀起了电影的新浪潮。与此同时,大陆的电影人和音乐人也都没有闲着,五代导演集团式的推出好作品,崔健也呐喊出青年人憋闷已久心声。
高晓松还算不上中国民谣的第一批新公民,崔健是的。晓松则成为关注自己式歌谣的代表,自称,骚柔小调儿。
在这里其实我想讨论的是音乐作为觉醒和自由意志的传播的工具,在自由意志的觉醒和传播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显然大陆音乐人电影人会矮台湾人一头,这也反面反映了广电总局要比台湾新闻总署成功。
自周朝就有礼乐制,孔子更是提出了礼乐治国。‘礼’好理解,制定一些列规范,来确定君权,神权,族权,夫权,而乐的作用仿佛被大家很泛泛的理解了,‘陶冶情操’这个词经常被拿来反映乐的作用。这样的解释和理解很宽泛,‘乐’不是纯音乐,是歌和曲。‘音乐’可以直接与人的情感对话,这个是大家理解为简单的“陶冶情操”的主要原因,不止于此,歌曲才是音乐的载体,大家可以传唱,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口中说出唱出的事儿,那么礼制的各项精神就可以夹杂其中了。这样国家就可以更大范围内达到共识,秩序得以建立,各阶层的利益得以保障,这是礼乐治国的具体原理。
从更微观的角度讲,音乐也是意志的表达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表达意志的方式多种多样,发微博抖音是,更别提文学,电影,电视,传媒等等了。因此音乐的作用也就更多的被人理解为“陶冶情操”。但是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两岸三地,音乐作为意志的表达,其作用竟然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国内文化大革命,台湾解严时期,自由表达是不被允许的。但在冰雪消融的大背景下,崔健,李宗盛,罗大佑等人的声音被人们铭记。人们或多或少的对一些新观念又重新达成了共识。此后随着表达方式的丰富,社会秩序的稳定,音乐作为表达意志的工具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也只剩下“陶冶情操了”。
畅想一下未来,音乐仍然会继续关注人们的内心,刺激心灵和感官。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不会再次肩负起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历史任务了。这不是坏事儿,说明社会在进步。
个人瞎比比,几乎满篇都是不足。写这篇文章时,很多人名和细节记不起来,得重新补课,秦汉,五代,隋唐,南北朝,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文学和诗歌有着纠葛不清的关系,如果要理清得大大补课才是。

听说 第一季(2015)

又名:看理想·听说

主演:马世芳 / 

导演:陈怡分 / 编剧:陈碧君 Biju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