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被豆瓣的评分骗来看这部剧,那真的是毫不为过。前两部的8.3高分,加上电影的名字,所以吸引了我的好奇。
故事其实是讲述的一个新加坡家庭从1969年以来的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方言的缘故,有时候看的时候精力都中在主演们说的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新加坡的历史并不了解,所以发生的有些事情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说实话,这四部看下来,可能觉得还不错的就是第一部和最后一部。第一部由于是对这个故事充满好奇,所以看的时候不会觉得这部生活剧是无聊乏味的,尤其是妈妈的这个惨痛经历,让我觉得真的是很悲怜她。
本以为“重男轻女”思想,在我国的上个世纪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没想到即使到了新加坡都还是那么根深蒂固。因为招弟是家里的长女,所以在家中“阿爸”都不能叫。小儿子即使不争气、游手好闲、爱赌博,但就因为是儿子,仍然是“掌中宝、心头肉”。招弟因为一直都是生的是女娃,直到老公去世后,才生了唯一一个男娃,若不是因为生了个男娃,婆家都不给进。但大女儿的命运也和她一样的不幸,弟弟有个事,第一时间受到责备的都是她。过了多年以后,大家都长大了,而大姐也开始在承担着妈妈的角色,一直在照顾弟弟妹妹们。
第一部的剧情相对来说已经算是比较丰富了,既有招弟因为又生了个女娃,差点被赶出家门,无耐只好送走刚出生的小女儿;也有为了维持生活出摊卖豆浆和豆花的生活艰辛,还有村里发大水的天灾大难。总之,第一部让人不会觉得剧情单一,无聊乏味。
但在第一部中能被阿坤这厮给气死,就总感觉他的这个身影,和他的这个言行,好像似曾相识,能气的牙痒痒。都说“情同手足”,都是一个妈生的,但因为性别不同,这个差别也太大了。其实这点有点类似我们的少数乡村题材的作品,都是突出当时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
随后而来的第二部,相比第一部,就已经开始下坡了,情节中没有那么多,主要都是在围绕阿坤这个人物角色,最后招弟生病得癌去世,交代的都是突兀又草率,实在是有点不值得,也不知道导演或者编剧是不是也是有“重男轻女”思想,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都不埋个暗线交代一下,实在是让人有些大失所望。
本以为第二部就是完结了,毕竟没有《我们的故事3》,但没想到改了个名字,弄了一个《我们的故事之沉默年代》,那名字有变化了,故事应该也会有变化吧,实则不然,还是接着来的,无语…
第三部因为招弟的离开,让阿坤的这种无情感觉被放大了更多。其实说到这,想到了一个话题,即使真的是亲戚,一定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一把吗?在我的家族关系中,实则并不是,俗话说得好,“亲兄弟明算账”,在我的大家庭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可能这也是我看这部剧,总会有很多地方感同身受的原因吧。第三部其实真没啥好说的,从豆瓣评分也可以看出,是一个断崖式地下滑。
在第四部,估计是导演吸取了上一部的教训,把人物主线还是拉回了招弟她的几个孩子,所以从情节上来说,还是能让人看得下去的。不过这个阿坤真的是从头到尾都在各种找事作妖,这一部中直接干到了参选,有些许夸张和无厘头的成分了,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使对一个国家的体质也好,法律也好,有再多的不满,也不会轻易的因为想要反对而去参选。毕竟国民并不是傻子,不会因为你的一些埋怨而动心。
不过第四部好在,和前两部一样,最后是以温情收尾。所以看的还是比较舒服。
总体来说,因为是第一次看新加坡电影,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评判,单以作品从喜爱度来说,最多只能打一个四颗星。故事情节以时间线来讲述一个小家的故事,反映出整个国家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的改变,以见大的手法,但缺少一些核心元素,看完之后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