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荣获奥斯卡九项提名、三项获奖的人物传记片几乎是在老学究面前耍尽了心机:真实经历改编、俄国革命为背景、爱情让步给伟大、戏骨倾力加盟;要大场面就来四海列国穿梭,要儿女情长就拿女权崛起自由恋爱做噱头,要头脑风暴这部时长近200分钟的电影几乎每五分钟就有两个以上的人争吵;更加意犹未尽的是以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将一些经历过当时事件或者认识当事人的人的回忆贯穿全片,竭力渲染史诗效果和历史厚重感。可喜的是它在第54届奥斯卡典礼上败给了《烈火战车》,同样是人物传记片的题材,前者充满了火车里小吃摊上那种傲慢嘈杂的唾沫飞星,后者弥漫着大学图书馆鲜有人往的书架丛中的孤傲镇静。
影片讲述二十世纪初期,向往共产主义的美国作家约翰·里德在本国试图掀起组织和革命未果,来到了苏俄,甚至间接影响了十月革命,为着追求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他一生与本国政府抗争、与本国共产党分裂、与苏联共产党告别,从影片看来可以说是郁郁而终,他本人死后去被葬于红场。然而查看他的生平时,不仅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顾病魔缠身奔走四方获得一线资料,并受到列宁赏识,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政府的屡屡刁难和迫害。由此看来,《烽火赤焰万里情》里的政治讨好倾向很有些小丑作怪。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约翰·里德不畏强权敢于为正义发声的行为豪气冲天,面对大形势下的革命风向迅速作出判断并付诸行动,不论是经验、见识、勇气无不令人敬佩。从苏联回到美国后历经三个月写出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已经是研究十月革命的必读书籍,以其绝对客观的视角和热情向全世界展现他的理想国,列宁亲自为该书的俄译版作序。影片也有意将他塑造成典型的“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特别是在中东坐火车时遇到激进分子火拼,约翰跳下火车单枪匹马没有武器昂首挺胸的随着己方火力冲进敌营时,绝对结合了西部牛仔之魂的野性浪漫,当然就我个人理解,这一幕仅仅是为了感染观众、浪漫化他的理想主义而存在,为后面的爱情重逢埋下伏笔。
几个共产党人在中东演讲时被群众团团围住,看似强大的号召力在这种远窥的视角下显得势单力薄甚至有些可怜,更多的群众隐藏在黑暗之中,他们是不了解真相却第一个冲锋陷阵的人
然而在影片中我仿佛只看到了一个小钢炮带着“我说的话你就是听不懂听不懂听不懂”的倔强周游列国,如果孔子当年像他这样走到哪便带着马景涛的分贝吼道哪也许早就被打死了。一群文青傲慢的抒发着自我的见解,一旦有异己之声轻则淹没重则怒吼,不仅把意识形态下的激烈冲突变成了菜市场的讨价还价,甚至最大程度弱化了美国对其压迫所导致的悲苦:有家不得回、有笔不得写、有话不得说、有权不得用。于是影片给这个行走的演说家制造的最大影响是看片时要不断暂停,连珠炮式的争吵在你还懵逼的时候就已经从舌战过渡到床戏了。这会让观众变成门外那条总是摸不着头脑的狗,总是抓狂挠门试图破门而入。
而女主角路易莎也如谜一般强行刷着存在感,一边用三角恋丰富约翰的花边新闻,一边事业无所大成点缀着约翰的辉煌,自我感动的芬兰营救毫无作用,像尤金骂他的真是一点没错,“你只是干了共产党员而已”。

烽火赤焰万里情Reds(1981)

又名:乱世情天(港) / 烽火赤焰万里情(台) / 赤色分子

上映日期:1981-12-03(美国)片长:195分钟

主演:沃伦·比蒂 / 黛安·基顿 / 杰克·尼科尔森 / 爱德华·赫曼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吉恩·哈克曼 / 

导演:沃伦·比蒂 / 编剧:Warren Beatty/Trevor Griffi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