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昨晚没有睡好,原因除了自身一以贯之的衣食之忧外,主要还是受到外物的干扰——彻夜的喧嚣,小区又走了一位老教师。
然而这喧嚣不是来自于主客嚎啕之哀哭,而是笑语喧哗加上麻将噼啪。这样的场景不是第一次见闻了,只因这次的灵棚与我这小院只有一墙之隔,所以动静就感觉分明了许多。我不知道最最讲究孝道、讲究慎终追远的中国人,面对丧事,是怎样演化出这样的景观的?我在辗转反侧之中侧耳谛听,没有一丝微弱的哭泣,各种嘈杂的声音之外,唯一能够指示这是一场丧事的能指是音响中单调的“阿弥陀福”之声。
早晨起来,出外一看,七八桌麻将散乱的铺开,昨夜喧嚣的人们也归去了,只是换了新的一拨,于是喧嚣依旧。驻足细看那一排排花圈,挽联上分明写着与死者相关的亲友们的“哀挽”“敬挽”之词,来自其弟子的最多,一幅幅挽联在晨风中无力的飘荡。灵棚深处,镜框中一个模糊的老人在一声声“阿弥陀佛”中打量这个已经远去的世界中的一切。
只是没有人哭,我于是想起了早年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叫《哭泣的女人》,讲述一个哭丧婆的故事,心想既然自己哭不出来,雇个哭丧婆来代哭总是可以塞责的。在北京打工的贵州女子王桂香,丈夫因赌博而动手打瞎了别人的眼睛,结果被抓了去坐牢。而王则被迫回到了家乡小镇,丈夫的离开,让这个脆弱的女人感到辛苦:除了要挣钱养家还有一个三岁的小孩要带。王桂香心里盘算着攒钱去把丈夫赎出来,但这对不懂任何手艺的她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她过去的情人现在是镇上做殡葬买卖的老板,他就叫王桂香去做哭丧婆。王桂香早年习过曲艺歌舞,有功夫底子,于是哭死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就这样,请她的人多了,钱也挣的多了,她开始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还能时常给千里之外监狱里的丈夫寄去些补品。王桂香将足够的钱交给了监狱长,在家安心的等着丈夫回来的时候,结果噩耗传来,丈夫因为越狱,半路拒捕,被公安击毙。消息传到镇上,人们都在想这回王桂香可得大哭一场了,谁知她只是发呆,无声无息。但是第二天,在一个老板的葬礼上,她哭的死去活来,挣了不少红包……
故事大抵如此,其中某次哭丧,县里有名的企业家新近丧父,于是找到了王桂香,王列出了各类哭法的相应价格,其中有山崩地裂、四邻不安、绕梁三日、倾盆大雨、美声花腔等等名目。阔气的老板选择了最贵的美声花腔,700大洋,红包另计,并反复叮嘱钱不是问题,一定要哭的全县皆知,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们弟兄是最最孝顺的。
结尾的那个场景当然是最具震撼力的,除了卖力歌舞的王桂香的身影,就是那四围大方摆开的一桌桌麻将。因为丈夫的暴毙,王桂香的哭泣感动得众人也是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一个个红包递到了她的手中。
哭丧婆其实古已有之,有钱人家死了人,照例是要大办丧事的。一来显示死者家族的势力,表明都是孝顺之辈。二来可以收很多财物,丧事可以办成喜事,俗称“喜丧”。上百人聚集在灵堂前,呼啦啦摆开几桌酒席,为制造气氛,让来人知道先苦后甜,哭丧婆就派上了用场。考之于典籍,《礼记》、《仪礼》不愧是中国礼仪之集大成者,对主人主妇何时哭,如何哭,是抚尸而哭还是跳起脚哭,规定得十分详细,但若要严格执行,没有相当的功力是很难让人承受的,故请人代哭,起初是出于无奈。《仪礼·士丧礼》“代哭”下原注:“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以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绝声而已。”于是代哭成为了一种礼仪习俗被传递了下来,其初衷是为了防止主人哀痛太过伤害了身体。
可是中国人不愧是“名教”的子孙,名教就是重名而轻实,重形式而损内容,于是不管是真哀痛还是假哀痛,都可以借由哭丧婆来换取孝顺的美名。发展至今,登峰造极,连哭丧婆也不需要了,虽然哭丧婆不管哭的如何感人,其自身毕竟与死者没有关系,但好歹她还是一个人。现在,聪明的人们知道,只要摆上一台音响,让电流和磁带去代人发声,就同样达到了长歌当哭的效果,真正是又好又省又方便。
不仅如此,当着死人,有生者更能感到生之可贵,于是各种生的激情都被调动了起来,大吃大喝有了更好的胃口,棋牌麻将有了更激烈的博弈。我躲进蜗居,想到了那个最讲究慎终追远的人的话:“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外面的喧嚣声还要持续几日,我更加害怕起来,因为我知道我们都是会死的。

哭泣的女人(2002)

又名:Cry Woman / 泪女

上映日期:2002-07-09片长:90分钟

主演:廖琴/韦兴坤/李龙俊

导演:刘冰鉴编剧:刘冰鉴/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