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代价究竟是什么?是金斯堡那《嚎叫》中“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对于我这样沉浸在中庸之学明明德的人来讲,那疯狂的一切只存在书本之上、图片之间,隔岸观火隔空打穴的无痛无痒,那疯狂才真的意味着是疯狂,因为风马牛不相及得找不到任何共同之处,只好暗自垂叹,如果我有个性,世界将会怎样?

青春总是被冠以叛逆,但往往叛逆并不足道,因为叛逆并不属于青春,中年甚至老年的叛逆更胜过青春,所以青春是扛着一面反抗的大旗,在那里招摇撞骗得想让人人都知道,这是他妈地青春,青春就该这样的疯狂地去反抗,管他是不是正确的,或者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在自己的眼中成立的,那才是正确的。这张莱昂纳多的海报,我看了许多年,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找来这部电影,直到最近时光网的一友人写了篇“男色尊荣欧美男星演技变化史——莱昂纳多”,我才意识到,我怎么都无法绕过这部电影。

青春最残酷的不是青春本身,而是自以为可以控制好一切,不失去自我又能让世界围绕着自己运转,似乎一切都是可能的,没有限度没有底线没有局限,一切看上去都需要我们去拯救,一呼百应的英雄式的历史是可以重演的。往往,这是最残酷的。

电影开篇,1995年时的莱昂纳多,一如记忆中的抑郁、碎裂的自由、天真无邪与邪气满溢的双眼便如同后期的罗密欧般出场,那一刻,我如同穿进了时光隧道,重回了那个带着强烈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比起现在这些消费制胜,用一些谈笑风生自我充斥垃圾的无为时代而言,我更喜欢这样的后现代,因为它还算纯洁也还算有底线,不论从色彩、镜头风格以及场景转换上和音乐配比上,都充实而真实。

有谁会为了阻挡这个滚滚洪流而伸出螳臂之手?这滚滚洪流让一头笨重磕着迷幻药的大象开始跳起踢踏舞,只为了证明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一头象。

吉姆在一家教会男校学习生活,全世界的教育体制都存在可被诋毁之处,一声又一声的敲打声带出了那僵化而缺乏一切自由的空气,而莱昂纳多莎士比亚式的独白就在这闷响中开场,背景萦绕着唱诗班的风琴和飘渺的女声男声吟唱,那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不难窥视出即将引带而出的故事情节。四个好友过着只有学生时期才能拥有的兄弟同穿一条开裆裤的友谊时光,而他们最好的好友鲍比却因罹患白血病躺在医院的床上等待奇迹。电影的情节在我们预想的结构前行,于是我看到了1995年那时的莱昂纳多带着之后罗密欧的诗意、兰波的呓狂、杰克的张扬另类,在鲍比死去的那夜雷电交加中肆意张扬。与其说,是青春赋予了人们拯救世界的狂想,不如说是拯救一切的冲动赋予了生命价值。

吉姆最终没能成为一个NBA的最有价值球员,也将那熠熠生辉的篮球日记带进了黑暗的地下室,他没能成为美国漫画中实现梦想幻想的英雄,却倒在了物质世界地域之火中的小小毒品营造的空想世界中,背负着理想的隐疾,带着艺术家般的从世界打捞希望的美好,却让这无所不能的狂想崩溃在了帕拉图式的自我意淫之中,美国从不缺乏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式的幻想,也从不匮乏这些只为短暂燃烧的实践者,但却只有极少数者能够成功登顶,他们最终不是丧失了自己,便是丧失了未来,成为了城市里犄角旮旯里面等待社会铲除的老鼠。当吉姆被学校开除、被母亲赶出,他被本该担负责任的一切人及机构抛弃,那时除了强力保留最后的理想之地,别无选择。

“他们被逐出学院因为疯狂因为在骷髅般的窗玻璃上发表猥亵的颂诗”

同性恋的教练、不教类的老师、只懂得求上帝的母亲,校园屠杀的幻想,却在一个街头篮球场认识的黑人雷吉那里得到最初的帮助,最后清醒在一个街头流浪者的死亡中。那时,才发现自己这反抗竟然如此无力,我们被夸大的力量成为了生计和物流世界里面的调味品。因为,我们就连昨晚睡在那里都不知道,就更无法得知更多的信息。

幻想主义死亡了,理想主义早已被证明那是古人的玩具,而我们这些正在经历着可能类似的人来讲,我们是该更加的疯狂,还是不足以疯狂?我想,都可试想一番。我耳边再次回想起柯特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最后那撕心裂肺的呐喊,是疯狂,还是最后的无望?我唯有,长长吁一口气,因为太稀薄的缘故,故太珍惜。

2011-2-22

边缘日记The Basketball Diaries(1995)

又名:赤子本色(台) / 篮球日记

上映日期:1995-04-21片长:102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洛南·布雷科 / 玛丽琳·索科尔 / 詹姆斯·马迪欧 / 帕特里克·麦克高 / 马克·沃尔伯格 / 罗伊·库珀 / 维森特·帕斯托雷 / 布鲁诺·柯比 / Jimmy Papiris / Nick Gaetani / 亚历山大·卓别林 / 本·乔琴森 / 乔什·莫斯特尔 / 朱丽叶特·刘易斯 / 

导演:斯科特·卡尔维特 / 编剧:Jim Carroll/Bryan Goluboff

边缘日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