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在美国二战后,而反主流文化尚未崛起的夹缝中的一代青春骊歌,在新世界打开的大门面前,遭遇旧势力的埋伏。不懂美国那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很难看懂这样一部影片,里面没有正义与否,只有男主人公的对抗,即使是对抗也是很曲折的从校长办公室的一次谈话,而谈话本身,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除了让人惊叹男主的演技以及清晰的逻辑,敏感的智性之外,关于这篇电影主题揭示实在太隐晦了。
对于外国人而言,理解这部影片有相当难度。 需要明白校长嘴里的“洁食屠夫”的意义,也要明白男主父亲的紧张,更需要明白历经二战首迫害最严重的犹太民族如何处理安放个人与时代的方式,还有美国二战后保守派与新生派之间的暗暗对抗。
整场电影最精彩之处无疑是男主在院长办公室和院长针锋相对的十几分钟。男主从紧张,不停地拿出手绢擦拭额头渗出的细密的汗,到后来实在无法忍受院长对其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的质疑时,其激动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盯着院长说:“我不赞同在毕业之前要参加40次礼拜才能拿到学位,这是谁允诺给学校的权利,强迫我去听任何信仰的神职人员的布道......因为我是个无神论者 ,这些有组织的宗教行为严重冒犯了我,我完全能够在无信仰的状态下,维持自己的道德存在......”
"先生,您是否了解罗素的这篇文章?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对这篇文章非常熟悉,先生。因为我在高中担任辩论队队长时,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现在建议你能够读一读,而且不带任何偏见。你会发现,罗素提出了以下逻辑:第一因论证、自然论证、设计论证、神的道德论证、伸张正义的论证,我学习了这些论证,并且想按照这些论证来过自己的生活。我确定,先生,我有权利这么做。"
看到这里,瞬间被洗脑,成为罗根.勒曼帅铁粉。这是一个在智力上早熟,而且深具思考能力的年轻人。但最终的命运是,年轻人两条路,要么战争,要么上大学。在大学里以抗争者姿态斗争的男主,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这是年轻人对旧时代的愤怒,带来的惨重代价,也是时代对群体的裹挟下,人人道貌岸然生活的悲哀,更是一种更为辽阔的愤怒。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场校长和男主的聊天,这种看似对等的交谈,真是堪称我国学校的典范了。一是,院长从学业、关系相处、宗教谈到家庭关系、情感问题,而这种事在我国,院长一般都太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与学生做心智开导的。二是,尽管院长在自我框架下的追问,push 的男主勇敢、直率的对抗,听起来就是一场颇为精彩的成人礼自主选择的辩论。这种对抗并没有遭致院长的当面斥责,最起码是一种鼓励:彼此观点的碰撞,尽管双方没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太不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中国自古鼓励的是和为贵,不鼓励冲突与对抗,认为冲突和对抗本身没有意义,而是现寻求调和与折中,实在达不成共识,再想办法。


愤怒Indignation(2016)

又名:青春躁郁

上映日期:2016-01-24(圣丹斯电影节) / 2016-02-14(柏林电影节) / 2016-07-29(美国)片长:110分钟

主演:莎拉·加顿 Sarah Gadon/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崔西·莱茨 Tracy Letts/琳达·伊蒙 Linda Emond/本·罗森菲尔德 Ben Rosenfield/蒂胡纳·里克斯 Tijuana Ricks/诺亚·罗宾斯 Noah Robbins/Pico Alexander/乔安娜·巴隆 Joanne Baron/丹尼·伯斯坦 Danny Burstein/Philip Ettinger/Richard Topol

导演:詹姆斯·夏慕斯 James Schamus编剧: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詹姆斯·夏慕斯 James Sch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