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安三万里》的波澜壮阔而感动,但感动的不是电影,而是耳熟能详的唐诗,是盛唐气象。儿时标有“全诗背诵”的负担,通过角色之口似乎变得亲切并顺理成章起来,狂放不羁、昂扬向上、悲天悯人、沉郁低吟,影片放大这些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些名字突然跳出来,跟你讲话,带来“原来是你”的惊喜。无论优劣,追光拍了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把长安过去的影子呈现在面前,让那些沉吟至今的诗词活过来。
《长安三万里》并不是一部历史传记,做了艺术加工,但踩李捧高为人所诟病。我们可以理解,作为谪仙人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对唐诗的顶峰太多敬仰,用他做视角人物并非最好,传说要在别人口中说出才精彩。而高适,在盛代诗人中官做得最大,走的是和李白完全不同的道路,两者的分歧代表出世与入世、梦想与现实的角逐,编剧显然在李白一飞冲天的对面树立高适脚踏实地的典型,就是告诉观众,人生不能太过冲动与理想,只有十年磨一剑的隐忍与坚持才能成功。为此,影片中李白的高光不多,除了《将进酒》时诗仙附体,其他时间给人爱笑,不拘小节,恃才傲物的感觉,因而容易怠慢他人、惹人嫉恨。高适的人生则更完整,编剧按照情节的编排改造历史,影片的时长与其选择的回忆题材让影片陷入了某种流水账的既视感,高适与李白的几次因缘际会基本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只是按照规定情境到了而已。电影起了《长安三万里》这个恢宏的名字,却未能把长安与盛唐气象表达出来,更多是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军事斗争的权谋,略有遗憾!
电影画面的展现还是不错的,主创应该对唐代的文物古迹进行了研究,像被质疑马腿太短应该是按照昭陵六骏这类的文物与韩幹画卷中摹下来的,体肥腿细,追求神韵。中国五千年历史和文化有数不清的瑰宝,值得有追求的电影人去追,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