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曾在一个专注同影的高质量字幕组工作过,因而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了无数。很多个年份的电影看下来,也隐隐约约地能够将不同地区和阶段的电影风格区分开来。
有着令人自豪的反抗史和石墙运动作为背景,美国的电影,往往是反叛与激烈的。让人看的热血沸腾,畅快淋漓。假想自己也能够在冲突的漩涡之中揭竿而起,最后在刺激的吻和性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更彰显自由之风的,是欧洲如画风景下的群体闲散与宿命。大概是同性恋很早就加入了社会和道德大框架下的讨论,很多国家也跨越了其合法性的辩论。欧洲的同性电影,亦或是浪漫的一见钟情和爆发,亦或是个人身份认同的困惑与挣扎。
但无论如何,看到的大多数电影,都更是体现同性恋作为一个群体概念的特点,但个体之间的化学反应却被简单的道德化或浪漫主义化。这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目的是为了唤醒大众的认知和意识。
尤其放到中文语境下,这就总叫人感到些许的不适应。文化表达的不同,社会制度的限制,人们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表达方式本就不同。因此,以往看大部分同性电影,多的大部分是向往和感概,共鸣却较少。即使有,也是对于歧视和偏见的愤愤不平。
直到2018年,随着[《用你的名字呼唤我》]和[《爱你,西蒙》]的出世,我听到了人们开始用一个概念:同性电影的常态化。一方面,这两部电影,是同性题材的电影为数不多的几次作为商业片和获奖季热门影片,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另一方面,两部电影中,不再刻画同性恋的“禁忌感”。没了社会的偏见,内心的挣扎或是皆大欢喜的和解。它们更着重于对爱情本身的刻画,重心并不放在双方个体的性别上,而在彼此之间爱的一致与平常。从这一点来说,“常态化”妥帖且喜闻乐见。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常态化并不是在2018年才第一次出现。早在2011年,在我开始接触到马可·伯格这个阿根廷独立导演的电影时,我就看到了更为平静的情绪,也意识到纵使文化不同,但所有人共通的,是吸引力。他的电影中,抛却了浪漫主义情境下的爱情,而更以清淡的镜头展示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与你与我,与广大懂爱的人,内里都不言自明。它裹藏在紧张、困惑、期待、失望、欣喜等无数细小的情绪下,展现的,是我对你的渴望。与此同时,他的电影选择同性之爱作为切入,于是也不忘点出,男性之间行为与表现上的独特之处。于我来说,看来非常的亲切。
从大荧幕上第一次出现同性恋角色之后,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认知就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教会了异性恋如何去看待异性恋,同时也教会了同性恋如何看待自己,而更深一层的,是反映了我们尚不可得的希望。我们在生活之外,通过电影去找寻身份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可能拥有的状态,我们希望能够活得那么自由。电影往往有这样的慰藉功能。但从马可的电影之中,我看到的往往不是希望和梦想,而是现在的我。是我作为一个人,最自然的情感与状态。
于是,我下定决心,马可·伯格的电影我每部必看。
今年放假之初,我看了他的新片[《金发男子》],之后意犹未尽,又找出2016年的[《跆拳道》]细细品味。看完两部电影,竟发现一时间心绪波澜,无从整理。现在记录下心之所想,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就是我平淡的生活
阳台外黄昏的城市远景,洒满阳光的泳池涟漪,散落在地的潮湿枝叶。他的镜头下,都是一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生活图景,都是琐碎的人与事,都是惜字如金的角色。似乎是对传统电影叙事的挑战,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加以刻画,并加上大量的人物群像和大量的记录画面。马可往往并不仅仅聚焦在主角的生活切片,而是尽力地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刻画,展现着生活的平淡。这些平淡无比真实,作为观者,微微一笑,体会到的,是画面中散发的无尽惆怅。
惆怅往往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情绪。和伤心不同,当我们感到惆怅时,我们往往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来自于接受和回忆。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漫步在林间小路上,落日余晖将尽,我们看到面前不断延伸的路,和未来不断延伸的我们平淡的生活。然后我们也想起在已经过去的依然平淡的生活中,无数不值一提的片段。此时此刻,就像半边脸颊上尚有余温的阳光一样,我们的内心也似乎裹在一片温暖之中。我们无声地继续走下去,不卑不亢。这就是我的生活呀。再平淡无奇,我也还有时间,去期待那不可知的可能性。
这就是马可的画面给我的感受。纵使电影感性无比,春色满溢,这些远景却不断的传达出一种斯多葛学派的恬淡寡欲。在淡淡的吉他配乐之中,这些画面也与电影中那些观者期盼,浓墨重彩的瞬间形成了反差。
就差那么一厘米
镜头上更值得一说的,就是导演通过角色走位在观众心里制造的距离。这个距离,是走到你背后,我的手与你的手之间的距离;是地铁上面对面,我和你呼吸之间的距离;是台阶上肩并肩,我望向你,你转过头,我的目光和你的嘴唇之间的距离。看似近在咫尺,但只要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些个距离,是多么令人抓耳挠腮,焦躁不已。
你知道,我有多么想再凑近一点,让这个距离消失呀。
未可知马可·伯格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观察者的形象。亲身的体会是,观察者们总是将周遭所有发生的事都看在眼里,并予以深刻的解读。一丝一毫的小心思都逃不过他们。马可的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部观察者的日记,听觉的作用则大大削减。通过对节奏的巧妙掌控,只消一个小小的停顿,他就能够将埋葬在最深处的渴望不动声色的呈现给观众。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以贯之直触心底的细小心动。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让我感到,我似乎把过去生命中每一个心动的瞬间,和在当时看来,被那个瞬间无限延长的不安和幸福,重新活了一遍又一遍。那些悬而未决的情愫,那些屏住呼吸的凝望,似乎是导演看穿了你,为你呈上一份侵虐性极强的自传。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此克制却可爱的时刻。
看看你,也碰碰你
镜头语言之外,还有角色从头至尾都发挥到极致的,刻意的不经意。
目光和触碰,往往是吸引力最为含蓄的表达。在感情萌动的时候,目光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体会过爱意和表达过爱意的人,都熟悉那种无处不在的注视感。也知道那种,即使我尽力地想隐藏我眼中的爱意和嘴角的微笑,但无论如何也无法不温柔的目光。而触碰更是一个极端的东西。如果是两个并无吸引力的人之间,触碰往往稀松平常,毫无波澜。但如果我喜欢你的话,哪怕是一寸肌肤的温度,也似乎承载了我万分的情意。马克的电影,则大量的对这两个元素进行了特写。角色的目光,无时无刻不锁定在心动之人的身上。无论是长久的注视,还是眼角余光悄悄的一瞥,都是那么的热切又温柔。再加上那些看似合情合理,但却无比刻意,尽在掌握的触碰。
头轻轻一偏,就蹭到了你的肩膀。但这可不怪我,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你在哪。泳池里并排躺着,我的手腕就搁在了你的手腕上面。但这我可也毫不知情,因为自然而然的,我们就成了这样的姿势。
种种安静的画面之下,是震耳欲聋的潜台词和在内心翻滚而不敢说出来的话:我真的很想碰一碰你啊!一点点就好,哪怕是手腕内侧,能在走过你的时候产生一丝似有若无的摩擦。
以及,还有不断撩拨的注意力。
突然拨弄你的头发,然后迅速的收住,让它看起来只像是个恶作剧。又看似偶然的走到你面前,扯掉浴巾,脱掉内裤,裸露出最为敏感的那几寸肌肤。就是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带着小小的勾引,只希望你能有所感知。不仅如此,这也是我最期待得到答案的疑问:
我就想看看,你是不是喜欢我。
往往在这样的时刻,行者有意,观者也有心。当你在我面前一丝不挂时,我只想直勾勾地盯着你看,但是我又不想让你看到我在看你。于是我只能闪躲着目光,佯装平静,回避着面前的美景。但总又不由自主地,舔舔嘴唇,将目光再往回移那么几寸。
目光,触碰,欲拒还迎的小心思,这是幸福的未知。
在这些克制但又饱满,看似情色的场景中,它勾起的却不是欲望,而是亲密感。这种亲密感慢慢地氤氲开来,溢满整个屏幕,溢到我们的心里,直让人心痒痒,不由地大吼:
The suspense is killing me!
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是敏感的,是内敛的。他们不想用自己的热切冒犯这个世界,他们将所有的细节尽收眼底,他们也能感受到更多的情绪。相比于话语,他们更希望在彼此的目光流转之中让你读懂他们。这样的人往往爱而不得,因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满腔的情意藏着掖着。这是最有耐心的一群人。马可的电影,将这种心理的纠结和这种心理影响下的人类行为体现到了极致。和众多西方语境下的爱情电影不同,在这里,爱情的起点不是破釜沉舟,也不是一往无前,而是细水长流的,是我在悄悄的释放信号。
马可·伯格的电影,是献给敏感之人的电影。
但终究还是耐不住性子的,又或者是导演的一个小小建议:忍不住了,就还是勇敢些吧。
《跆拳道》的结尾,假期结束,只剩下两个在泳池边无声陪伴的人。长达两个小时的隐忍与暗示,终究抵不过费尔南多的那一句:
“我能吻你吗?”

金发男子Un rubio(2019)

又名:大叔炽爱(台) / 同屋十分亲(港) / 金发男孩 / The Blonde One

上映日期:2019-02-26(悉尼同性恋狂欢节电影节) / 2019-07-04(阿根廷)片长:108分钟

主演:加斯顿·雷 Gaston Re/阿方索·巴伦 Alfonso Barón

导演:马可·伯格 Marco Berger编剧:马可·伯格 Marco Berger

金发男子相关影评

Z
Z • 难受
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