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见过精神病患者演的戏?
众所周知精神病人有多么不可控,想让他们乖乖听你的话都难,何况是演一出剧。
但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却做到了这一点。
《马拉/萨德》
Marat/Sade



1964年,彼得·魏斯创作了《马拉/萨德》,并由彼得·布鲁克执导,上演于伦敦,这部划时代的作品震惊了整个西方戏剧界,已经不能用厉害来形容,而是可怕。

《马拉/萨德》讲述的是一个戏中戏,萨德侯爵于1808年在法国夏朗顿精神病院受治疗期间,执导了由病友演出的关于马拉被暗杀的一出戏剧。
他的又名也非常简单粗暴:根据德·萨德改编由夏朗顿精神病院患者们演出的对让·保罗·马拉的迫害与暗杀。



▲剧照
彼得·布鲁克呈现的精神病患者演出的表演形式足以让世人难以置信,瞠目结舌。
看过这部作品的几乎没人怀疑演员的精神病身份,但事实上,这只是彼得·布鲁克的骗局。
01
一帮“精神病”在演戏



▲精神病的狂欢
《马拉/萨德》的确是一部关于一帮精神病在演戏的作品,如果你不去了解,也一定会认为演员均为真实的精神病患者。
因为演员演得过于好了。
实际上他们皆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成员。在片中他们的表现无懈可击,一颦一笑皆可称为表演教科书。



▲真的挺像马拉
饰演马拉的演员会在台词外即兴自由发挥,因为他的病症是妄想症;有着嗜睡症和忧郁症的科黛一逮着机会就睡;行动性虐狂的杜伯雷始终注意力集中在女人的肉体和裙底;



▲雅克·鲁 忿激派领袖
每一位演员在饰演角色时所携带的状态和对细节的把控与患有真实病症的人们毫无差别。



▲彼得·布鲁克指导演员
《马拉/萨德》太可怕了,因为找一批真实的精神病人来演远比演员来演精神病人要难多了。
真实的精神病人不用演,演员就不一样了,况且还有戏中戏的设定,演员除了饰演精神病人,还要饰演精神病人饰演的“马拉之死”故事中的角色。
他们的演技得有多好,简直难以想象。
02
赢在了起跑线上



▲舞台在病院内,观众席和舞台被铁栏隔开。
《马拉/萨德》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它戏中戏的结构,电影还没拍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戏中戏是指我们作为观众,看屏幕或是台上的演员在演另一出戏。比如电影有《魔法圣婴》,戏剧有《暗恋桃花源》等都比较典型。



▲禁片《魔法圣婴》中的舞台
《马拉/萨德》也一样,我们是在看电影里的精神病演员出演一场名为“对让·保罗·马拉特的迫害与暗杀”的舞台剧。



▲夏朗顿精神疗养院院长
影片开头导演便安排未参演的夏朗顿精神疗养院院长充当主持人,向监狱外的观众来宾解释剧目并致辞。
舞台上除了院长一家及男女监护护士,其余人都是参演者。



▲患有嗜睡症和抑郁症的科黛
几位主要角色分别是马拉,科黛,杜伯雷等,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病症。
除此之外,彼得布鲁克还添加了自导自演的萨德和一位向观众解释剧情的旁白角色,他们的存在让剧目与现实分隔开,像排练顺带着演出。



▲就是这位头上有犄角的家伙,哪哪都有他
比如当某位“演员”忘词,导演会随时指令那位“弄臣”去提醒演员,科黛第一次上门举刀被制止,萨德作为导演去提醒她第三次才能暗杀。



▲兄弟忘词啦?
两人都在戏外把控着整个舞台剧的节奏。
这又是另一个可怕之处,彼得·布鲁克的叙事实在是太强悍了。
03
台词不重要



▲举年份牌唱出当年发生的事
这位贯穿戏里戏外的“演员”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叙事,从一开始介绍剧中人物,到之后通过叙述故事情节来连接不同的时空,可能他说完一段话,5年过去了。




▲全民K歌
包括歌队四人组也一样,但凡他们开始唱歌,就是叙事,像结尾他们用几十秒唱了法国大革命15年间发生的事,不仅好听方便,也简单易懂。
通常我们需要借助很多道具,场景来叙事,但彼得·布鲁克不需要。



▲演员演“门”
要演科黛敲门,演员直接站在科黛前演一个门,用手杖往地上敲三下,科黛也无实物敲三下;



▲演员演行刑后的入坑
要演贵族断头行刑,用木板敲击地面模仿断头音效,排着队的演员配合音效头往下一抬,跳进舞台的坑里,另外的演员用红色颜料往桶里一倒表示贵族死亡;



▲倒入液体示意死亡
根本无需复杂的场景和道具,用有限的资源就能完美叙事。
因此在叙事足够的条件下,台词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再加上演员患精神病的设定,我们的关注点变成了观察所有“演员”的肢体反应。



▲杜伯雷的坠入
比如科黛把骚扰自己的色情狂杜伯雷引诱到坑边,一个熊抱他摔下去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但双方都念着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对白。
我们与电影里的院长一样,总担心这些精神病人是否会失控,但乐趣却来自于此。
04
马拉与萨德



▲萨德(左)与马拉(右)
说台词不重要,也未必。
据称《马拉/萨德》的剧本是由文献记载的二人言论拼接而成,构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辩论。





▲《马拉之死》,科黛刺杀后未离开,当场被捕
《马拉之死》这幅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萨德侯爵作为SM的创始人之一也算是名扬中外。
两位看似八杆子打不到一块的人类,实则有迹可循。





▲让-保尔·马拉肖像(左),夏绿蒂·科黛肖像(右)
让-保尔·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搞革命的中流砥柱,是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一直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进行激烈的斗争。



▲雅各宾派处决温和的吉伦特派贵族
他主张通过极端的暴力革命改变社会,并残忍的杀害贵族以及无辜的平民;1793年吉伦特派的女刺客夏绿蒂·柯黛潜入他的工作地点并用匕首刺杀了他。



▲萨德侯爵肖像与他的《索多玛100天》
萨德侯爵则是一位色情和哲学书作家,萨德在结婚后获得了大笔财富,自此他开始了臭名昭著的生活:多次虐待雏妓和他家里的男女佣人,并用不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性虐待。





▲萨德的色情插图
之后几经入狱,1803年他被称疯狂被关入精神病院,之后他不仅写了很多书籍,还经常组织病友演戏。
如果史实无误,《马拉/萨德》还是真人真事改编咧。



▲1793年 南特大规模射杀
其实,两位虽领域不同,但做的事情却非常类似,一个嗜血好杀,一个为所欲为,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当两人开始辩论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是不是有些讽刺?



▲受死吧,马拉
马拉身负重任,为底层人民决定当个坏人,牺牲事小,改变社会事大。
这时萨德便说:“人民需要你,因为你为他们受苦,他们敬仰你的骨灰瓮。但明天他们就会把它打翻在地上,说’马拉?谁?’ ”



▲人面兽心的家伙
萨德所崇尚的解放兽性也好不到哪去,基于给他人带来痛苦的前提下愉悦自己这回事还是挺变态的。
但他们与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冷眼旁观,而是挺身而出,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他们在寻求着改变。
更可恨的是那些无动于衷,高高在上的人们。



▲高高在上的人们
电影里身着拿破仑套装的院长,凡是内容涉嫌敏感便立马叫停的独裁者姿态,对牢笼外的贵族朋友阿谀奉承,对牢笼内的革命者无情压制,随处可见的法兰西标志性三色蓝白红也是一种讽刺。



▲蓝白红随处可见
强权贵族笑看着人民之友的内讧,始终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笑看风云。仿佛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强暴,撕扯,敲打,乱成一团
所以彼得·布鲁克出动,在影片的结尾发动了一场暴乱。
牢笼里的病人开始破坏台上的一切,色情狂不再忍耐,撕烂女人的衣物,院长被疯狂的病人束缚,撕扯,观众们离开了座位,有的爬到铁栏上方,像看热闹般观看着牢狱里一度失控的盛况。


▲观众抢着看“好戏”
而处于混乱中间的萨德,在放声大笑着,这时我才意识到,这部戏的导演不是彼得·布鲁克,是萨德侯爵。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马拉萨德”领取支援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马拉/萨德Marat/Sade(1967)

又名:根据玛卢奇·德萨德的表演改编由沙朗顿精神病院患者们演出的对让·保罗·马拉特的迫害与暗杀

上映日期:1967-02-22(美国) / 1967-03-08(英国) / 1967-04-13(瑞典)片长:116分钟

主演:格兰达·杰克逊 / 伊恩·理查森 / 弗雷迪·琼斯 / 威廉姆·摩根·谢泼德 / 

导演:彼得·布鲁克 / 编剧:彼得·魏斯 Peter Weiss/Geoffrey Skelton/Adrian Mitc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