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档以剧情推理为主题的真人秀综艺,《明星大侦探》已经接连推出四季,并且有了《我是大侦探》等系列IP衍生作品。可以说,在《明星大侦探》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被这种强逻辑、烧脑系的综艺模式所吸引。
为了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体验,在《明星大侦探》第四季收官之后,节目组创新式地推出《头号嫌疑人》系列微剧,以第一视角为切入,打造沉浸式互动微剧新生态。
青出于蓝:聚集经典元素,把握IP核心内涵
作为《明星大侦探》的衍生产品,《头号嫌疑人》从上线之初就带着极其经典的明侦元素,给观众和粉丝无缝衔接的观感。从整体卖相来看,《头号嫌疑人》仍旧是以“探案”作为核心,在搜证的逻辑牵引下,将整个悬疑推理的剧情铺展开来。



众所周知,对于《明星大侦探》这种强推理的垂直性综艺来说,烧脑的剧情和强大的逻辑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在《头号嫌疑人》中,这样的特征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凸显。
不管是题材,还是具体细节,《头号嫌疑人》的案件剧情都显得十分精细化和逻辑化。
比如第一案《秘密》中,整个案件的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密室杀人的手法让观众着实摸不到头脑。不过,节目随之用枕头、昏昏丸、地毯上燃烧的黑色灰烬、断掉的螺旋蜡烛、唱片上的蜡油等一系列细节来佐证案件的合理性。






在细节的支撑下,延时、借位、密室等各式高能悬疑元素依次铺展开来;随后,嫌疑人依次进行的杀人动机阐述,使多个陈年旧案浮现,形成“案中案”的诡异局面。诸如此类的烧脑设定还有很多,《时间俱乐部》中的双生兄弟、时间错位,《玫瑰酒店》中的“恐怖直播”,《你的世界》中的暗网、交换杀人等等。
从细节着手,将微剧情铺垫地极为丰满,案件的线索充足、逻辑清晰,既能够考验观众的推理能力又不至于过分跳脱,失去推理节目的合理性。



从这一点来看,《头号嫌疑人》确实把握到了《明星大侦探》的精髓和内核。同时,在嘉宾和剧情角色方面,《头号嫌疑人》也延续了许多明侦的特色。
熟悉《明星大侦探》的观众都知道,死者姓甄,涉案企业为MGXX.......这几乎是明侦每一个案件的标准配置。这样的设计也出现在了《头号嫌疑人》中,比如第一案的死者甄少,第二案的甄小鸥,第三案的甄小魏和MG娱乐公司,第四案中的MG高速公路事故等等。
在演员方面上,《头号嫌疑人》邀请了乔振宇、王鸥、魏晨、鬼鬼、Justin等老牌明侦玩家。从看着这些明星玩家推理破案,到明星玩家复盘案件自主破案,这种身份的转换使观众适应节目节奏的同时,开始自觉升级节目的参与感。



除此之外,先是案件背景,再是挨个审问、线索搜证,由时间线、作案动机辅助推理,这样的推理程序也与《明星大侦探》相差无几。清晰的节目框架使观众的思路也随之明朗化。
而胜于蓝:内容升级,打造全新互动体系
可以说,作为明侦IP 的衍生,《头号嫌疑人》的水准是十分在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明星大侦探》的复制品。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更像是明侦IP的跨界与创新,呈现出许多只属于微剧的特色。
沉浸式探案体验
从质感来说,《头号嫌疑人》更注重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探案体验,有身临其境的观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团队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都采用了电影大片的手法和理念,也少不了对细节的雕琢和演员演技的打磨。



在服装化妆道具方面,节目更加细致考究。比如第一案中,幽暗的别墅长廊、寓意晦暗的画像;第三案中,时间酒吧的暗红色调、张狂的人物面具和摇晃的灯光;第四案中,玫瑰酒店楼梯上破旧的蜘蛛网、柜子上的洋娃娃以及蒙着白布的家具…….在这些细节的烘托下,悬疑气氛逐渐蔓延。
演员专业的演技和贴合的后期配乐,可以说是《头号嫌疑人》的神助攻。尤其是一些空旷的滴答水声、会说话的挂画、诡异的手机铃声等细节声音,与演员的表演相呼应,形成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



同时,节目还进行了多种拍摄手法的组合。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不仅能带观众迅速熟知犯罪现场,还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连贯性和高级感;特写或静止镜头的融入能够巧妙地给予观众线索暗示,助力观众逐步完成推理。
第一视角
从节目理念出发,《头号嫌疑人》所要打造的是互动式微剧生态。这里的互动并不仅仅是跟随明星玩家破案,而是将自己作为侦探的第一人称“我”,来解开案件谜底。
因此《头号嫌疑人》采用了一系列设计,来推动玩家进行自主推理。
随着案件的展开,观众可以点击节目中的可疑画面收集现场线索。这种方便快捷的搜证方式不仅能够集中观众对剧情的注意力,更能进一步推动观众深入推理,打通内容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在搜证结束后,观众还能够用会员特权获得单独提审嫌疑人的权利,形成双向互动的升级,推理完成后,观众依据自己的思考形成并提交提案报告。
在整个过程中,观众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线索进行推理,形成完整的案件分析并指定真凶。从看玩家破案到亲身入局,以第一视角完成推理,对推理迷来说可算是狠狠地过了把瘾。



同时在一些案件中,节目还会用第一视角的镜头、倾诉式的对话语言给观众营造亲历的感觉,促使观众以最大限度的能动性去想象案件背后的故事,留给观众主观推理的空间。
走在行业前列的互动玩法
以“搜证”为线索,推动玩家自主推理,《头号嫌疑人》的互动玩法远不止此。为了进一步丰富玩家的代入体验,节目还采用多媒体平台进行跨界线索收集体验,形成全网互动延伸。
在剧情中,节目将其他社交平台作为线索载体,提供嫌疑人的社交账号。而观众则通过提示进行跨平台搜证,进而找出真凶。比如在《双面维纳斯》中,可以通过陶然、姗姗等微博得出杀人动机或者不在场证明,甚至捕捉到关键性证据Lily的微博小号。



不只微博,在案件《玫瑰酒店》中,节目通过直播平台的弹幕评论将MG高速车祸事件及人员名单等线索一一传递出来。最终,观众可以通过嫌疑人张建的主页留言信息,登陆“我是谜”APP获得他为单身的信息,进而锁定真凶。
在剧情之外,观众通过长篇案情报告、提案排名、案情讨论等用户体验交流,迅速形成话题圈。并且,这些话题可以凭借微博官微等平台,从芒果tv扩大到微博、知乎、豆瓣等公众传媒平台,引发舆情的聚焦。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头号嫌疑人》这一节目的创新,更是所有推理迷的狂欢。
纵横比较:原生IP优势,挑战互动影视格局
其实,互动影视的理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明星大侦探》第四季开播之初,节目组就通过鬼鬼主演的《片场谜案》互动微剧,首次试水互动影视。
去年年底, Netflix推出的剧情片《黑镜》将电影与游戏进行交互,通过观众对剧情的AB式选择来实现观众与内容的互动。而年初《古董局中局》推出《佛头起源》系列,也采用了对话、QTE、解密等多种互动元素。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对互动影视持乐观、鼓励的态度。但囿于制作体量小、时长较短等原因,大多数用户对互动影视的体验感并不圆满。
此次《头号嫌疑人》创新式地推出单集时长超25分钟、6集的整体体量,可以说是一个全新升级的完整的互动体系。这样的大手笔与《明星大侦探》IP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不无关系。
首先,《明星大侦探》作为一个综艺IP,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包容度。能够通过镜头语言传达出的信息都能够成为节目表演的对象。在《头号嫌疑人》中,郝爸爸对好友的陷害、甄小魏对哥哥的亲情、姗姗对甄小鸥的嫉妒……不同情绪、不同剧情的汇集、不同主题的表达节目丰满且立体。



其次,微剧拥有许多未知的可能,尤其是演员或者后期的能动性创造。根据不同的故事选择不同的表演载体,观众所接受的信息更为丰富。同时,多个角色的交汇能过延展剧情了,使线索逐一列出,这样的能动性在上面两部作品中,是极难实现的。
最后,《明星大侦探》自播出以来吸引了不少推理粉,其中不乏有已经追了四季的铁杆老粉。一方面,这些受众能够为《头号嫌疑人》提供互动流量;同时推理迷的专业诉求也推动着《头号嫌疑人》继续在内容互动上创新。



由此可见,《明星大侦探》有着极强的IP生命力,《头号嫌疑人》不仅体现了其发展潜力的可能性,更证明了内容的创新性。而从内容进行第一视角切入的互动微剧新生态,或将成为互动影视的发展方向。

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第一季(2019)

又名:头号嫌疑人 / Prime Suspect

主演:王鸥 / 乔振宇 / 黄明昊 / 吴映洁 / 魏晨 / 

导演:何舒 / 董子愚 / 编剧:小苕葶/陈晓翎/郝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