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德米尔儿童》上映于2020年1月27日,第75个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电影讲述的故事正是那场惨无人道的屠杀的后续。1945年,许多犹太儿童被从集中营中解救,他们无家可归。在犹太慈善家蒙特菲奥里的促成下,英国政府同意让一部分犹太幸存者进入英国,首批的300名儿童被带到风景如画的温德米尔湖畔。一名儿童心理学家带领团队在那里等候他们,希望能帮他们重启新生活。
乍看来,这会是个关于救赎重生的故事。或许,在某个节点,当孩子们的惨痛过往得到展现,当剧情矛盾堆积到高潮,便会迎来转机,于配乐慢动作中或者是角色的痛哭发泄之后,故事迎来一个温情的结局,最后真人出镜,煽情完结。
不过,我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
导演采取了一种非常平缓、克制,甚至算得上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呈现孩子们在温德米尔的“复健”过程,这种情节设计和节奏安排造成电影看起来有点像纪录片。同时,围绕多个角色展开的叙事也显得故事缺乏重点、有些凌乱,很多地方都浅尝辄止,导致有些孩子的情感发展交代不清,而大人们——尽管几位成年演员都演技过硬,却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印象深刻的荧幕瞬间。
不过,我依然要强烈推荐这部作品。它可能算不上一个技法高明的电影杰作,却绝对是个不该错过的故事。温德米尔湖畔并不是神迹诞生的地方,也不是孩子们的永居之所,它充其量算是个让他们感受善意、重见正常世界的过渡之地。而这正是温德米尔的伟大之处:它是个真正的开端——凡俗却美好的平常人生的开端。正如一个曾在温德米尔湖泊生活过的犹太儿童后来回忆说,在那里:“我们能做的任何事,都有机会去做。比如,如果你想去弹钢琴,他们会给你找来钢琴。我们知道前路是美好的。我们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了,我们将来去往哪里并不重要。”
如果还要再说点什么,我想援引一句IMDb上某个影迷的短评作为终结,他说:“我的祖父母就是温德米尔的孩子,对这部电影,我没有任何抱怨,唯有赞扬。”
另:
电影最后交代了一些孩子的走向,对几位照顾他们的成年人却着墨较少。因为好奇,我去搜了一些有关他们的资料:
犹太慈善家,英国著名犹太学者和慈善家克劳德·蒙特菲奥里(Claude Montefiore)的独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皇家汉普郡兵团(Royal Hampshire Regiment)先后在印度和西伯利亚服役。1918年,他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
二战后,英国内政部的官员并不愿意让集中营的儿童幸存者进入这个国家。1945年5月,伦纳德·蒙特菲奥雷前往巴黎,在那里看到了部分被解放的集中营幸存者。他后来回忆说:“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事情,我看到的人就像行尸走肉。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样子。”
他设法说服内政部允许1000名16岁以下的儿童被带到英国休养,首批有300人,被送到温德米尔湖畔。内政部官员坚持认为,孩子们最终应该离开英国,于是给所有人都办理了为期两年的临时签证。此外,政府不愿意支付任何费用,救援工作所需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于英国犹太社区的捐款(如The Central British Fund for German Jewry )。
据参与过孩子们照顾工作的护士回忆,蒙特菲奥里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每次到访,都会跟工作人员打招呼,跟孩子们见面、握手、聊天、开玩笑;他会谈起科学、政治和艺术的最新动态;下楼去考察花园、牛棚……等他离开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他是为他或她而来的。
最终,300个孩子中的许多人终生留在英国,成为了英国公民。
德国人,社会工作者,精神分析学派学者。他原本从事教导问题少年的社会工作, 1932年成为柏林附近一家相关机构的负责人。纳粹统治时期,他和孩子们被关进了一个集中营。1938年获释之后,他在伦敦定居下来,为世界犹太救济组织(the Central British Fund for German Jewry)工作。
犹太画家、艺术治疗师、教育家。曾在维亚纳学习绘画,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嫁给了医生奥托·帕内斯。后者的父亲是著名生理学家约瑟夫·帕内斯,亦是大名鼎鼎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好友。因此,玛丽认识了弗洛伊德。20世纪30年代末搬到英国后,玛丽曾与弗洛伊德的女儿、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一起照护孤儿和犯罪儿童,并开展研究。在此期间,她尝试了艺术疗法,也就是在电影中她在温德米尔使用的绘画疗法。在温德米尔之后,玛丽继续帮助受创伤的儿童和青少年。于1986年在伦敦去世。
一名当地的退休体育教师,当时弗里德曼的团队希望能找到一位专业人士训练孩子们的体能,实施“运动疗法”,他主动提出要加入、帮助他们。”
他后来搬到了伦敦,在1995年去世之前,得以与部分他帮助过的孩子们重聚。
参考文献:
https://infed.org/mobi/marie-paneth-branch-street-the-windemere-children-art-and-pedagogy/
https://www.kqed.org/arts/13882438/the-bay-area-book-festival-asks-will-restaurants-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