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刚结束了一个小小仪式。现在外面黑成一片,已经听见一场暴雨在打招呼。看了艺术学院今年拍的《星空日记》,始终感觉我想说的话江小夏还没把它们说完。
《星空日记》说的是一个出身寒门心怀天文梦的男生,为挣钱学了经济但辅修天文,大四后面放弃外资投行实习做出来非常厉害的毕业设计,顺路赢得了青梅竹马的女神的青睐。
一些台词很戳中我的深处想法,看到展示毕业设计的时候他说“这一次就让梦想比现实高那么一点”眼泪噼里啪啦地拍在桌子上。因为我和身边很多人都正在或者曾经趟过双学位的河,可是这部《星空日记》看起来却更像是给别人看的,给没有选择辅修双学位的人和没有从18、9岁起在北大经历思想跋涉的人。
这部微电影拍的整个过程在我看来差不多是跟现实心路反过来的。男主角那个被嘲笑多年的梦想,在双学位上生根发芽,可是北大生态真是这样的净土一般吗?多么可惜啊,不是。双学位的最大门户经双,才是众多理科文科工科的共同选择,因为工作容易找啊因为涨薪水快啊因为多一条路转行容易啊,总之就是更现实嘛。现实是个怪家伙,每天以打垮我们和同时启发挽救我们为乐。但被打垮的人远远多过挺到启发到来的人,所以遗憾是常态。不过想要称赞《星空日记》的是,虽然辅修双学位的大军里最大的门户是经济学双学位,但真的因为喜欢和兴趣去上辅修的也不少。要说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喜欢才选了的人,真的很心虚,实在付出太少太不认真了。
说到没能如约追梦的遗憾呢,觉得片子有点浅也是因为觉得对梦想的理解应该比儿时几幕回忆深刻些。从小萌生的想法要经过漫长的锤炼和认真的接触才能被称为梦想。敏感一点的小孩子从小到大会有一卡车也装不下的想法,长大之后觉得那些是很浪漫的情愫,从那么小的时候就盘算一件并不常见的事情确实很浪漫主义。可配得上梦想这个词的,得经过多少捶打提纯啊!得做多少功课才能对这件喜欢的事情勉强有个概念呀!
但是让我觉得不够有力量的地方真的很多,比如天文这样的大理科的毕业设计,只用了短短半个实习的时间就完成,真的有点太理想主义。那么多不来灵感的苦闷下午,写满DDL和考试日程的备忘录,从图书馆公共自习区搬进阅览室的长队,那么多在文史楼开例会的晚上,和开完例会回宿舍断电之后用应急台灯写作业的午夜,那么多斟酌词句的邮件,在郎润园遇到骑自行车的老板,在燕南园猜老宅子以前大概住过谁,那么多园咖啡的金和的五道口的日出,绕着19楼一圈排十佳剧星的中午,还有无数百讲的晚上。成长是多么疼痛又狂喜的字眼。
北大在我心里并不是梦想发芽的温床,更不是通向理想罗马的笔直坦途,而是《星空日记》避开不提的、数不清楚的弯路。北大人走过的生活经历、学术和思想的弯路太多太多了,每一天都面对的诱惑和困境是在踏进园子之前远远想象不到的。但是这些弯路恰恰是在年年岁岁里经历各不相同的北大人的共鸣所在,躲开了这些弯路,就是把这部微电影关在了真实鲜活的北大之外。
最最重要的是,大概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迷惘、焦虑和漫无目的广撒网,以及选择受限和频繁见识到自身局限的时候那种烧灼的绝望无力,可是我总觉得,看见了那么多广阔的可能性之后,回到现实来做决定的时候才能更明白真实的自己,而这个可长可短的阶段绝不止是在天桥上的一声呐喊。北大也不仅仅是一张梯子,让我们有机会看见生活的栅栏外面有多少星火等着燎原,还是一个笑着看我们纠结徘徊的朋友,更是无论什么时间或者在哪儿一说起就会觉得心安的园子。
当然要感谢双学位系统,有教务看着我去干想做却一直拖着的事情真是太棒了。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最近想践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不求北大人的共鸣,而想要大家更多反思自己,所以陌生化处理有点多,从一开始西门报到,后面康博思打工,还有最后产品发布会样子的毕业答辩,都跟真实有些距离。如果不是刚才猜的那样,那就只能解释成西门有匾,康博思有特色以及想表现的物院很文艺。
到现在只在北大待了这么短的时间,也没学过一分钟的影视编导,并没有资格来说《星空日记》如何如何,只是北大真的不是一锅温和的每天给予鼓励的心灵鸡汤,一锅鸡汤是不可能被那么多人向往又被那么多人刻骨铭心地爱着的。北大她本身就是星空。在这儿我能看见一大批最亮的星星怎么生活,我会迷路在空阔的天空不知下一站还有没有,而我只是星空里的一颗小小尘埃,北大把整个星空给我看,我尽量平静地接受全新的世界,然后激烈地痛苦,努力在迷雾里找到放置梦想、现实和我自己的三边天平。而在所有高峰和低谷里,最最用力握紧的是希望、自由和责任,这是从走进东南门第一眼看见二教的时候,园子种在我心里的,戒不掉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