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审美感受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我们不必煞费苦心的将每一句台词理解透彻,不必绞尽脑汁的将每一条线索整理清晰,不必殚精竭虑的将每一样隐喻破解明白。只要电影带给你些许苦闷,些许温凉,或许你就已经懂电影,懂导演了。
西宁first电影展中的疯狂8mm很像音乐中的摇滚乐,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马世芳说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那么我想说,疯狂8mm看似画面热闹摇曳,实则无处不浸透着苦楚寂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放下瞎话,好好说话就是——我压根没看懂园子温的《男之花道》。
这场电影有不少观众提前退场离开,坦白讲,我也很想提前走,因为已经是电影展第六天了,我赶场赶得真的很疲惫了。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了。可能希望自己可以善始善终,也可能因为我比较好奇这么“逼疯”大家的作品的完整样子,还有可能是因为我旁边的陌生异性观众对电影的超级喜爱感染了我。我想大家的离场不单单因为这场电影没有字幕翻译。可能更多的是因为疯狂8mm的实验精神太强了,它们不符合我们的常规观影习惯,它们没有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我特别感谢first青年电影展放映疯狂8mm,因为即使影迷小伙伴告诉我网上有《男之花道》的资源,我想自己大概私下也不可能完整的耐心的观看。真的很佩服疯狂8mm的先锋导演们,他们的电影对观众太挑剔了,也太挑战观众了。
《男之花道》没什么玄幻或华丽的故事情节,画面摇摇晃晃、声音时强时弱、灯光忽明忽暗。看得我心里闷得很。印象最深的是男主拖着大盒子不停的走啊走,走过的路都被画上了白白的线,弯弯的,随心所欲的,不够直。有时是全景镜头,有时是俯拍镜头。总之,这个动作演员持续了很长时间。观影过程中我便不由自主的深深的呼吸了一大口气。在这些镜头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彷徨、一种游离、一种无助。而且还有种熟悉感。不久前看过的《流浪的迪潘》里也有相似的镜头,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在向园子温致敬。迪潘在大院里同样画下白线,警告那些黑帮的人不得越线,他更多的是通过这条线获得一种心灵寄托,憩息感,以此借以勇敢的反抗恶势力对自己和“家人”的侵犯,保护“家人”的生命安全吧。而《男之花道》中,男主角是在自己走过的路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不枉此生还是在与世界叫嚣着划分界限,我并不知道。大概都可以吧。
《男之花道》整部影片的色调都是黯淡的,唯独男主角和女生骑单车那一段儿色调变得有些青葱色,令我感到一丝明快。我猜,对,我猜,那段也没什么叙事,也没什么隐喻,有几句异国台词可惜我也听不懂。但不可置否,我的确很喜欢。很日常,很琐碎,很温暖,很重要。
我看电影从来都是直线思维模式,不会发散思维的考虑太多作品历史背景、导演创作源泉等。可能会比较极端的喜欢从电影中直观感受导演的倾诉衷肠。所以我不会考虑园子温《男之花道》的电影创作年代日本的经济水平较发达,日本的电影发展较衰落(这是映后talk环节通过主持人和影迷安利得知的)。我自以为所谓的宏观历史背景、创作灵感动机只是导演的参考,而不能为作品本身代言。电影作品、电影派别、电影浪潮……更多的还是映射出来的导演个人风格或者说一部分具有相似性导演的个人风格。
在场的观众有园子温的忠粉,也有像我一样第一次看园子温的作品的影迷。大家在talk环节都坦诚相待。她们大多都在电影中感受到躁动、反抗,而我却感受到的是压抑、痛苦。我不想说服别人和我一样感受到苦楚,因为电影感受力没有对错。只是感受不同,彼此之间缺少更多的共鸣而因此错失更多的乐趣罢了。
其实躁动不安、奋力反抗不是痛楚压抑的表象吗?大概算是吧。电影《法蒂玛》中法蒂玛面对挫折的生活独白过一句令我为之颤动的话:“这是我的生活,这是我的反抗。”其实《男之花道》中的男主角也是这样子的,不管是第一部分不明不白的在大街上被人追还是第二部分困在小镇子上,他所狂躁不安的正是他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部分。躁乱是他的反抗,苦闷是他的生活。
絮絮叨叨,这就是我的花道,我的电影吧。

2016.08.02于Z274次火车 徐州站

男之花道男の花道(1986)

又名:MAN'S FLOWER ROAD

片长:110分钟

主演:园子温 / 河西宏美 / 山道狂介 / 酒井展子 / 鈴木健介 / 

导演:园子温 / 

男之花道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