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国父说:「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而一家之趋势,为房东之姿态所造成。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5-11/200511222025441796.jpg

我们曾经很文学,我们将诗歌写满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相信,我们理想的旗帜会永远鲜艳,20年后才明白年少轻狂的代价。
我们这一代人在台岛的流行文化上有几个人是绕不过去的,罗大佑的歌,吴念真的文字以及作为参照的1980年代的青春电影。

现在的孩子或许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单纯,那个年代的古道热肠,至少,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懂得礼数和仁爱。而在老派的中国,那个年代俨然 “礼崩乐坏”。文学青年在那时是香饽饽,几首小诗,几篇小文就会赢得目光,立群,一个台岛孩子他的幸运在于他的房客太太是一个老派的中国妇人,在于他的年代还不是王八蛋的天下。在民国70年代的台湾电影里传统的伦理观和儒家文化影响深刻,这是军管年代的特色。立群,作为文化人在这部电影里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意味,特别是最终被鹧鸪菜数落,在转型期的国家(地区)文化的心态就可以看出国民(城市居民)的心态。
他的激情来自于身边的女生,这些女生构成了绵绵长长的知识分子历史,这虽然没有《2046》入骨三分,但也已经触及了知识分子的软肋。
整个80年代是有意思的,咖啡馆的幽暗灯火竟然在海峡两边一样出现,渴望长大,却发现多于所谓爱情的向往掺杂着过多的欲望,这是懵懂的年代,我们从尝试到了解,我们从对方的身体上第一次明白自己的长大,经历是奇怪的东西,只有曾经出现在你的生命路程里你才能体验对方的感觉。
在那个没有多少旁证的年代,所有的对于异性的知觉都是在一次次如同立群的焦虑和试探之后,台湾女生好象挺怕羞的吔!

在台岛作家里,我十分欣赏吴念真对于存在的敏锐,我记得在80年代曾经看过由他编剧的《一一》《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和《搭错车》,他的影片充满了对于表象背后人性的精准剖析。

在青春的过程里,男孩子总是看不清自己的,他们对于女性的迷恋来自于对于母性和欲望的骚动,至于爱情,他们在情火的烧灼里把所有人间的布景烧去,只有四目相对,只有肌肤相亲,在那个岁月,一个姐姐的出现其实是十分重要的,她既有着同样青春的狂放和激情也具备着本能的母性,这种暧昧将使得一个不懂世事的小男孩得以快速长大,让他有了相思和牵记,让他有了愿意皈依的精神家园。在《慈悲的滋味》出现的激情同样出现在80年代我们成长的日子,同样怕别人说,同样掩饰着自己的情欲和欢喜。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站台,在生命的记忆里或者不再确切的梦境里,就像立群和华姐,此刻,谁都愿意相信不朽和相守的誓言!虽然,很多年后不朽只是一个念相,在你午夜醒来望着不是她的她,望着月色如冰。
那幺,此刻你就跟着他们的欢喜去追随自己的往事,电影里充满着情意的火车站依依不舍的场景,它依旧在不再谈及的往事里。
我们不知道民国70年代的台湾人情世故,倘若电影里表现的房东和房客之间的真情和互爱是真是的话,那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切人情味的存在来自一个伟大国家文明的传承,来自于一种已经消失了的人文传统。
电影没有回避性在爱情里的位置,然而,它们只是爱情的辅助条件,华姐和立群的姐弟恋更有着生命关爱的色彩,在立群经风历雨的过程里帮助生命体验和成长。
我甚至对我的学生说过,不要给你的爱人发短信和写邮件,那些冰凉的电子数据无法进入生命的本质,尽可能写一些纸本的情书,那上面有着爱情的温度,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泛黄的的信纸将成为爱情的见证和永远的珍惜。
在《慈悲的滋味》里展现的爱情,我们这一代也曾经历,忘情的相拥,挚热的情书,苦苦的相思和过于执着的理想

然而,这部电影似乎不仅仅是爱情,这个大家庭的境遇成为了台湾民主历史的谶语,而那个终日赌博、下三烂的远亲20年之后看看特别有着隐喻性。
小人物的历史会折射一地、一国的历史。

民国七十二年,台岛的愤怒青年手持吉他唱响了《现象七十二变》,
民国七十三年,台岛开始“一清专案”,此次扫黑行动中竹联帮的首脑陈启礼、吴敦亦被捕。而整个过程却有违“宪”嫌疑。
民国七十四年,台岛发生李亚频事件,在美国的干预下,国民党当局9月26日将其无罪释放
民国七十五年,在国民党残酷的长期一党统治下,台湾第一个个反对党—民主进步党创党
我真的无法相信,这部貌似爱情电影的背后,你真的可以夹注那幺多和中华人民有关的东西!
我们在20年后看这个电影,我们不得不把电影的图景和真实的世界重迭,影片里那树倒猢狲散的家庭,病入膏肓的一家之长辛老太太念佛修身,可谓道德楷模,可是,死后那些房客
一个风雨同舟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和20年来台湾政治史如此接近,这是吴念真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先验,还是一种巧合。
当年,岛内的老大真像片中的老婆婆已经没有了把持这个风雨飘渺家的力气,虽然,她将祖业给了这些房客,可是,没有了威严、正直的老太太,我们看见的是三人成虫的悲剧,你去迭加把,在一个猥琐的世界里猥琐就必然成为
理想大多数的时刻成为生命的吗啡,而吗啡是有后果的。
东方的孩子,依旧在窗帘外看着华姐。
可嫁和激情是他妈的不同的东西。
所以,我们依然20年如一日选择YY!

【附录:影片资料】
《慈悲的滋味》1985中华台湾
原著: 黄凡(联合报第九届小说奖 中篇小说第一名)
编剧: 吴念真
导演: 蔡扬名
演出: 庹宗华、苏明明、王 莱
作曲:李寿全
主题歌演唱:潘越云《锁上记忆》
片长:96分钟

【附录:李亚频事件】

(1923—) 女,教育界人士、旅美华文报人。广东梅县人,生于广西融水县。1940年初中毕业后,先后到贵阳市、平乐县等地读高中。曾就职于国民党政府监察院。50年代获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硕士学位。1956年回台湾,在高雄市创办私立国际商工高级职业学校和国际商业专科学校,任教授、校长和董事长。因致力教育事业,苦心经营,精心办学,遂建成台湾颇具规模的现代工商学府,后升格为国际商专。1958年当选高雄市第三届市“议员”。1971年移居美国。1981年11月在洛杉矶与其夫陈韬创办华人报纸《国际日报》,担任发行人。主张与大陆和谈并倡言“三通”,影响强烈。1985年5月回台湾竞选高雄县长未果。同年9月17日,台湾警备当局借口《国际日报》刊文主张海峡两岸“三通”,并揭露“江南事件”,以“涉嫌迎和中哈统战阴谋”的罪名被逮捕。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措辞强烈,迫于压力,1985年9月26日台湾当局随即将其无罪释放,是为“李亚频事件”。后兼任美国国际集团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1991年以来,多次回广西考察、探亲。与广西有关方面合资开发实业。

2006年7月12日 星期三 下午14时49分 雨前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另,伟大的syd barrett 1946-2006去世了

http://www.rotten.com/library/bio/entertainers/music/syd-barrett/syd.jpg

慈悲的滋味(1985)

又名:Taste of Mercy

上映日期:1985

主演:庹宗华 苏明明 王莱 

导演:蔡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