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一名恐怖分子驾驶汽车,在位于伦敦的议会大厦旁的威斯敏斯特大桥,撞击多名路人,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
袭击案发生之后,英国议会大厦周围设置了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安全屏障,防止汽车冲撞。
但袭击仍然再次发生。今年8月14日,一名叫做萨利赫·卡特的苏丹裔英国人,驾驶汽车撞击人群及议会大厦外的防护栏,造成多人受伤。
英国警方迅速逮捕了涉案司机,并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此次袭击事件是英国17个月内遭受的第6次恐怖袭击。
而英国政府工作人员透露,自从2017年3月开始,他们已成功阻止13起恐怖袭击计划,其中有一次就发生在上个月。
大量数据都可见,英国的反恐形势不容乐观,形势愈发严峻和复杂,安全警报随时拉响,整个英国社会都面临着长期挑战。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表示,目前的恐怖袭击,是“我们所面对的最严峻的威胁之一”,希望民众保持警戒,同时更要团结在一起。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在恐袭事件后建议,在议会大厦附近禁止车辆进入,实施“交通封锁”,将附近广场及街道改为步行区,但这一建议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伦敦警察局长官卡塞达·迪克表示:“不应让恐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会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恐怖主义——过度安保措施会侵犯人们的行动自由和隐私。”
而近年以来的恐怖袭击事件,在新诞生的诸多影视剧中都多多少少有所体现。
女政客的应对措施,和通过渗入民众隐私来实施保护的争议手段,在BBC的这部新剧里,被毫不含蓄地拍了出来——
与许多政治剧集不同的是,虽然内政大臣茱莉娅·蒙太古在[贴身保镖]中以女主角身份出现,但本剧并没有以其视角作为主线——
而是选取了一名新上任的保镖。
以此为角度之后,通常人们对政治故事的许多认知,都在本剧中发生了变化。
而以“惊悚”和“犯罪”为题材,[贴身保镖]又是怎样呈现这两个元素的呢?

一分一秒,拉紧神经
本剧一上来,就给了观众一个不小的惊喜。
开头便是一段占据了近全集三分之一时长的反恐戏:
通过这二十分钟,展现了男主角和列车员发现可疑人物,到最后成功化解危机的全过程。
狭小空间中的对峙,向来都充满了亮点——不管是情绪起伏、还是肢体动作。
无需任何台词,男主角目击到的两个非常规现象,足以立刻说明这段情节的由头——
这趟车厢被恐怖分子盯上了,危机一触即发。
背景里,火车运动时尖锐的金属碰撞声,幽灵般的汽笛嘶吼,都配合着单音配乐中的紧绷感。
以单一场景的长时间对峙为重头情节,这一做法在剧集并不多见,更多可能出现在电影里——
和[通勤营救]的主题与人物设定也非常相似,[贴身保镖]的男主角大卫·巴德,简单交代他是一名警官,锁定了可疑人员;
不同的是,前者是被迫安插在影片选取环境之内,而后者通过展示身份,自发地参与了整个事件的进程。
巴德的人物作用,就此由一名普通的乘客,变为了推进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
“列车上有自杀式‘人弹’”足以概括本段内容,重点就落在了转折和解决上。
目标人物身份的模糊,新的目标人物出现——
就在观众认为男主即将“把恐怖分子踹下车”并了结此事时,事态迅速滑落又回转,暗示故事只进行了一半;
可疑男子的平静,造成了暂时舒缓、却暗藏更大危机的效果;
其妻子激动的情绪对比,更是助推情节走向高潮,观众神经也紧绷到了顶点。
前十分钟交代破案前,后十分钟交代破案后;
故事线中隐藏的威胁,也由“全车人的安全”,转向了“‘人弹’是否会引爆”。
而在这十分钟里,被用作“人弹”的纳蒂亚与巴德进行了交流:
这在反恐题材里也是罕见的直白——我们不常看见恐怖分子一方的内心被如此深挖。
当然,我们说谁要去关心恐怖分子经历了哪些纠结挣扎,在以往的影视剧里最多也都是一小段背景故事带过呈现;
但正是这段交流,提供了这部分剧情的另一种可能性;
并且,通过这段交流,我们也迅速地了解了男主角巴德过去的经历遭遇、现在的生活状态;
以及他为什么对可疑人物如此敏感、为什么显得如此经验丰富、为什么要主动提供帮助,并在反恐警察面前冒着生命危险、尽全力保全纳蒂亚性命的行为动机。
对于全剧来说,开头这二十分钟可能只是个引子,是直接导致男主角立功、并为女主角工作的原因;
但仔细揣摩后我们可以发现,男主角的性格、背景、精神状态等一切暗示他之后行为的要素,在这二十分钟里都以无比直接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出来——
人在面对极端情况的处理方法,有时可能就是最“自我”和“本我”的时候。
他在交流中与纳蒂亚一切真诚和共感的尝试,都是他内心的反映。
已播出三集的高潮部分,分别设置在了第一集开头(列车恐袭)、第二集中间(枪击事件)和第三集结尾(演讲爆炸)。
三次事件以类似的起因触发,并且根据剧情的推进,叠加了更复杂的元素——比如女主角的野心激怒群众等,与恐怖分子的企图充分糅杂;
每次的冲击力都十分巨大,每次巴德的应激反应都有相似和不同之处。
正是在这样的一步步挖掘中,对男主角这一人物的塑造,才以颇有层次感的节奏,逐渐丰满了起来。

情绪交叉,收张自如
男主角的经历和挣扎,不仅形成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也对情节上的外部矛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展现男主角性格冲突的方法,在本剧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兀”——
这个词用在这儿,绝不是贬义;
尽管题材敏感、男女主角性格都隐藏着极端,但导演显然在情绪表达上相当克制(一如英剧一贯风格);
比如第一集开头的列车戏,从第一分钟起我们就能通过男主角的特写,瞬间浸入惊悚的气氛;
后面的剧情中,同样也是运用了无数次特写,更加强了代入感。
看过的小伙伴可以明显察觉出,男主角在工作状态下几乎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
显然,他十分严肃,相当专业,“保镖”状态下容不得一丝松懈。
那句让我听了三集都快被洗脑了的带着口音的“ma’am”,也呈现了他不厌其烦的严谨。
对这单一表情的特写,还配合了大量的缓慢变焦和推轨;
进行这种运镜的同时,我们在开头火车上听到的尖锐配乐就总是又响了起来。
这种手法下,即便我们无法认知到男主角在想什么、或是即将发生什么,紧张的情绪依旧很容易地被调动了起来。

通过这种几乎极端、甚至有些令人不适的俯角镜头,也能加强悬疑惊悚的气氛。
这些手法,有不少都是常被运用在恐怖片里的——
其实是挺传统的风格,但在本剧的政治和信息元素之下,就显得十分现代,紧张感十足。
还有架设较高较近的肩上部分镜头,在本剧中也不断出现。
而男主角巴德的工作状态显得如此高强度、坚韧的同时,他依旧无时不刻承受着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折磨——
他在阿富汗的服役经历造就了他现在的为人,他的精神状态也显然与其相关。
剧中呈现他创伤状态的时刻并不多;
并且每次出现得非常短暂,情绪波动转瞬即逝。
这些起伏都呈现得十分私人,也十分微妙;
但我们都能看出,这一潜在要素,构成了全剧发展的威胁之一,PTSD的阴影即使不流露于情绪变化,也影响着男主角的行为。
这一不稳定的悬疑分子,比较明显的外在体现,就是男主角的动机不明——
本剧中对于一切情节触发点的视角都十分简洁:男主角大卫·巴德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
视角如此单一的情况下,主角动机不明,也是不很常见的——这就大大加重了悬疑成分。
男主角和女主角有着根本的政治观念冲突:他受过创伤、反战;而她激进、支持武力打击、支持信息渗透。
视觉方面做足了之后,这也从剧情方面给故事发展留下了疑点:忠诚保护女政客的男主角,是否有别的企图?
再想想他隐瞒枪手身份的反常举动,也为此疑点做了铺垫;即便最后证明是大家想多了,也足够吊人胃口。
这一突发情节中使用压制感极强的仰角,颇有动作片中的惊悚效果;
女主角茱莉娅的尖叫和巴德恍惚的神情,更叫人看得心慌慌。
这是视觉和剧情上同时设置惊悚气氛的完美结合——
人物之间的冲突终于由“非自愿”的行为被触发,经过前几集故事高潮的疯狂抖腿,之后的情节,大概要更精彩了。
-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贴身保镖 第一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