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一种抗争手段,也最终成为一种被滥用的暴力。
BBC最近新出了一款英伦型男、禁欲系保镖弟弟和女政客谈恋爱的大剧《贴身保镖》。
反恐政斗,是其中的背景线。
它首集一上来,就是一段长达20分钟、惊心动魄的恐袭事件。
男主大卫在火车上发现了藏身在洗手间的恐怖分子,一个将炸弹绑在身上、手持开关的年轻女人。
这显然是在大卫意料之外的,看到同样惊慌无措的女孩,他最终改变了作战策略,劝降了这位人肉炸弹女孩。
女孩成为人肉炸弹是被丈夫强迫的,大卫对她说:“你爱的人为什么会希望你死呢,你被洗脑了,他也是,而受益者是那些政客,别让他们赢。”
国外有评论家写道:
这部剧的开场太真实了,尤其是对于目前受恐怖威胁严重的国家来说,太熟悉了,正是它的真实性,使其成为真正恐怖的惊悚片。
它的惊悚,不仅仅是恐怖分子带来的安全威胁,还是那些甘愿做人肉炸弹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05年,一场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带走了52个鲜活的生命,还有700多人受伤。
事件的策划者是一个名叫穆罕默德·西迪克·汗的利兹当地教师,家庭幸福,还有个小女儿,在当地社区也深受爱戴。
而他联系的几个其他引爆者,也都是才刚刚19岁、22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着再正常不过的日常生活。
读书、上学、工作,是别人眼中的好邻居、好儿子、好丈夫。
但他们在去过巴基斯坦的基地组织后,回国决定发动所谓的“圣战”,作为对美英出兵伊拉克的报复。
这一事件,也成为英格兰历史上最严重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发动的恐袭事件之一。
不久后,英国导演克里斯多夫·莫利斯受此事影响获得灵感,拍出了一部颇有些英式幽默风格的电影[四头狮子]。
电影里所谓的“四头狮子”,是四个生活、成长在英格兰的阿拉伯裔青年。
他们懂英文,有家庭,本来也有着稳定幸福的小日子,奈何,几个人却是“圣战”的狂热崇拜者。
就像西迪克·汗那群人一样,他们也筹划着动身去基地接受训练,然后开始“人肉炸弹”行动。
电影开头,就是四个人在模仿想象中的英雄,录制一支具有威胁性的“圣战”视频,结果因为太傻了,拍的素材全都不能用。
不过,小小的失误并不能阻止他们继续前进,虽然一路傻得冒泡,糊涂事不断,比如干出因为摔倒意外引爆这类的蠢事。
但在最后的伦敦马拉松行动上,虽然搞出了一场大闹剧,他们却意外使得爆炸成功了。
[四头狮子]是把悲剧拍出喜剧感的一出黑色幽默,也是那种能让你笑完背后一凉的惊悚片。
你以为恐怖分子都是装备齐全、计划周到、又生猛暴虐,不是的,这些普通的年轻人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间、毫无计划地走向了末路。
就像在最后的马拉松上,有人不想炸了,却也骑虎难下,和警察谈判时,被问到他们要什么,他们自己也陷入了迷茫。
巴黎《查理周刊》恐袭事件、曼城演唱会恐袭案、布鲁塞尔机场爆炸案...
似乎从新世纪以来,那些以“圣战”名义实施的宗教式恐袭就开始层出不穷,而人们对此记忆的起点自然是17年前的911事件。
伊斯兰极端分子制造的911事件规模空前,造成了近3千人死亡、2千多人受伤,也成了一个转折点。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浪潮期。
他们针对平民使用杀伤性武器,将对美英等国的仇恨散播开来,想要按照伊斯兰的教法来重新组织世界。
但其实,最具威胁的,不一样是基地这样的特定组织,而是极端思想,会像病毒一样在整个欧洲和世界快速传播。
可能无需去过基地,可能并不需要了解这个世界,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一旦被洗脑,就很容易甘愿成为“人肉炸弹”。
“圣战”变成了这些人不甘于平庸生活的“英雄壮举”,所有对生活积攒的不满和恶意都是他们行动的动力。
[四头狮子]里,四人以狮子自比,成为“人肉炸弹”是为了能微笑着上天堂,这般荒谬又可悲。
所以,即使各国都在不断增强反恐策略和行动,但也并没能阻止极端主义的蔓延。
我们受此威胁,比17年前只多不少,而且受影响范围的庞大和受伤害的残酷性,也是此前所有恐怖浪潮都不及的。
意大利“红色旅”、德国“红军”、日本“赤军”、法国“直接行动”、秘鲁“光辉道路”......
有人说,利用现代技术袭击公众,用舆论来扩大影响、制造恐慌,“人肉炸弹”的自杀攻击,以上的老牌恐怖分子才是这些手段的真正老师。
其实,倒也没错。
公认的现代式恐怖活动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1968到69两年间,开始出现一系列暗杀、爆炸、劫机等恐怖活动。
也因此,国际上把1968年作为现代恐怖主义的起点。
而这一切,又起源于60年代的学生运动和抗议活动。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德国导演乌利·埃德尔拍德国红军支队(Red Army Faction,简称RAF)的兴衰史。
电影一上来,就是68年,西德的学生运动遭遇到警察的暴力围剿,棍棒加身、消防水龙,甚至直接开枪。
无数年轻的学生在抗争中倒在大街上,而西德学运的领袖之一鲁迪·多茨克,也在一次集会运动之后,遭到暗杀。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德尔和他的女友古德伦、还有记者迈因霍夫成立RAF,成为了第一代领袖。
六、七十年代,正是左翼风潮席卷全球的时代。
美国那场不得人心的“越战”是学生运动爆发的契机,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饱受年轻人质疑。
而苏联主导的匈牙利事件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反之,年轻人们更崇尚的,是在南美丛林里“为了解放全人类”而打游击战的战士切·格瓦拉;
是古巴革命和卡斯特罗,是越南领袖胡志明,还有正在进行“文化革命”,以红宝书语录红遍西方的毛。
他们要实现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反抗不公、重塑社会体制。
但年轻人们的街头抗议运动在警察群体的暴力,在格瓦拉、马丁·路德·金、肯尼迪、和鲁迪·多茨克接连被暗杀的现实面前,显得愈发无力和受挫。
鲁迪被杀前,反共、反学生运动的主流报纸Bild-Zeitung已经在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就叫“Stop Dutschke now(暗喻:现在就杀了他)!”
此后,RAF的创立者迈因霍夫宣示:烧毁一辆汽车是犯罪,烧毁一百辆汽车是政治行动!
极左激进分子终于将抗议活动,演变成了主张暴力“解放”的恐怖活动,他们自诩“革命家”。
他们抢银行、刺杀银行行长、商业大佬,为的是“替人民夺回被资本主义掠夺的财产”;
给警察放炸弹,轰炸法官、警察,为了对抗国家机器;
当第一代领袖入狱后,其他人开始制造更加不在乎平民伤亡的爆炸、劫机事件。
大量血腥的暴力行动,与他们解放全人类的初衷愈发相遥远。
西德的“红军”当然不是孤例,几乎同一时期,意大利“红色旅”、日本“赤军”、法国“直接行动”等等极左组织都在制造着自己的“革命”。
日本“赤军”为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英勇斗争”,在以色列路德机场制造了对民众机枪扫射的惨案;
意大利“红色旅”绑架了总理莫罗,在将其囚禁了55天后,对他的身体开了11枪;
法国“直接行动”和西德“红军”结盟,将刺杀和爆炸行动扩展到了国外......
从68到80年短短几年间,全世界恐怖事件就发生近7千起,共有3千多人丧生,每一年劫机事件都在百起以上。
这其中,这些极左恐怖组织贡献了大部分数据。
直到随着80年代末东欧剧变,左翼理想的最终破产,大部分极左派组织才不再活动了。
而西德“红军”是直到98年才宣布解散,彼时,他们仍引用无产阶级领袖罗莎·卢森堡的话来作为结束语:
革命说:我曾在、我存在、我依然如此。
这些对“革命”充满“浪漫和天真”情怀的恐怖分子,大多是中产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他们学切·格瓦拉,学阿尔及利亚反法独立革命运动中的反殖民战士,用炸弹和机枪来说话。
它曾是一种抗争手段,也最终成为一种被滥用的暴力。
而到现在,虽然这一波已经消减,但新的一轮恐怖主义狂潮表现出的毁灭性和狂热性,显然成了更大的威胁。
以后会怎么样呢?谁知道呢。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贴身保镖 第一季Bodyguard(2018)

又名:内政保镖(港/台) / 保镖

主演:理查德·麦登 Richard Madden/凯莉·霍威 Keeley Hawes/苏菲·兰朵 Sophie Rundle/维森特·富兰克林 Vincent Franklin/Ash Tandon/吉娜·麦基 Gina McKee/皮帕·海伍德 Pippa Haywood/斯图尔特·鲍曼 Stuart Bowman/理查德·瑞德尔 Richard Riddell/保罗·雷迪 Paul Ready/尼古拉斯·格利夫斯 Nicholas Gleaves/马特·斯托克 Matt Stokoe/克莱尔-路易斯·科德韦尔 Claire-Louise Cordwell/斯蒂芬妮·海姆 Stephanie Hyam/妮娜·图森特·怀特 Nina Toussaint-White/尼克·鲁滨逊 Nick Robinson/贝拉·帕登 Bella Padden/大卫·维斯特海德 David Westhead/马修·斯塔格 Matthew Stagg/Martha Kearney/苏菲·拉沃斯 Sophie Raworth/Justin Webb/汤姆·布鲁克 Tom Brooke/迈克尔·谢弗 Michael Shaeffer/Frank Gardner/Tina Chiang/克丽·麦克莱恩 Kerri McLean/Julian Firth/约翰·汉弗莱 John Humphrys/Michael Müller/Olwen May

导演:托马斯·文森特 Thomas Vincent/约翰·史翠兰 John Strickland编剧:杰德·默丘里奥 Jed Mercurio

贴身保镖 第一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