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位长辈推荐我看一部演讲节目。
白岩松老师的《对白》。
忙了几天没工夫,今儿找到了,看了河南大学专场和几个B站上的片段。
我这位长辈是个顶有水平的人,思路之清晰语言之流畅,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人里相当之少见。
他推荐的节目,可以说,我是抱着“朝圣”的态度去的。
果然不错。
特别是节选的小片段,精华有理,金句时出。
但,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
我的这种“不喜欢”并不是对这个节目本身,而是对它的表现形式。
白岩松老师是行业大拿,不论业务能力、学术能力、公众形象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是他的节目,再加上长辈的推荐,可能让我对《对白》有了一种期待——
期待一种被思想和语言抓住了心的单纯震撼。
但事实上,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宏大背景音乐的情绪调动、数据的罗列。
我的血压随着后期制作添加上去的背景音乐而起伏,眼睛被大屏幕上制作精良的PPT和不时乱入的文字效果吸引,观感上,几乎忘了白岩松老师这个人。
节目组的目的可以理解,他们想要做出一档形式上能够更贴近年轻人审美的节目,所以“大胆地”使用综艺效果,对《对白》这部演讲节目进行包装。
但,这种尝试令人遗憾。
这种比例失调的形式给人的感觉,就仿佛“白岩松”是个商标,我为他而来,塞到我嘴里的却只是数据和配乐……
看到下面坐着的,大学生观众们的脸,我就想到了当年我在大学中参与公知演讲时的众生相。
真正的现场不会有无缝对接的音效,也当然没有调皮弹跳到屏上的弹幕效果,最多有几篇PPT,也并不太精美。
台下看到的整场演讲,凭着的完全是嘉宾的水平。
有一些嘉宾表现出的是认真准备之后的细致;
有一些则是对答如流的睿智;
有些则是官话官说下的死板;
有些则是三言两语走个流程跟学生代表们拍个照挂在学校宣传墙上了事。
下面的学生们,前排坐着学生干部和形象尚可的积极分子,满眼星星对着摄像机仰脸微笑;
后面的学生有些听得热血沸腾,而大部分人都在偷偷玩手机或者昏昏欲睡……
这事儿,可不论上面站着的是白岩松刘岩松还是王岩松。
节目组想要用“白岩松”这个招牌抓住本就认真的观众,然后把《对白》这样一档偏向严肃化的节目包裹上“娱乐节目”的糖衣喂进所有年轻观众的嘴里,达到“两手抓”的目的,实现“商业化”价值。
这样搞现实不现实,我不是学传播学的不敢妄断,但感受在心里,结果在眼前:
“两手抓”需要的是更强大的操作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凑的“中西结合”。
大把政治正确的套话,罗列着大把“掰度一搜”而来的数据;
适时响起的背景音乐就像不是来增强而是来补漏的,下面的观众平静地瞪大眼睛。
他们的表情,和观看制作后的节目的我们身上,被背景音乐带起来的澎湃情绪完全不吻合。
驾驭不好的结果就是夹生——两边都靠不上。
本就昏昏欲睡的还在昏昏欲睡,本就认真听的一脸黑线寒了心……
这是一档好节目么?
肯定啊!
娱乐至死的时代,有人愿意做不那么赚钱的东西来弘扬立场,这事儿能是坏事儿么?!
但好的出发点和好的结果,中间的距离,还需要一些东西来填满。
我承认,期待过高会影响对一个事物的评价。
希望这些想法,都只是我对《对白》这个节目浅观两集的偶然偏见吧。
(来自公众号:巨人一屁墩儿 gh_fb8ca9ef9cc6)

对白 第二季(2019)

又名: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 第二季

主演:白岩松

导演:白岩松编剧: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