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的大名早有耳闻,近年来昆汀的走红更是从侧面进行了衬红,再加上美国《娱乐周刊》给予的全球第11怪异电影的名头,似乎都为这部张彻中后期的作品增加了让人期待的理由。

回到影片本身,在台湾开创长弓影业失败回到邵式后的张彻在创作风格和手法上已经和前期有了较大不同。在武打和动作设计上,这一时期的张彻要比以前更加强调硬桥硬马式的打斗,但和其前期作品相比,却又不显下峰,反而别有一分诡异的色彩。换句话说,就是用的特技少了,但武打的视觉观感却没有落俗。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前后两届张家班的班底构成不同,从前期的王羽,姜大卫和狄龙这种非专业武师出身,英雄气盖过实际功夫的演员班底,过渡到了以郭追,陆峰,罗莽等一批专业武师为班底的草根阵容,这使得其在武打的设计上能更加真实,变化也更加多样,《五毒》和《残缺》是这种新风格的杰出代表。当然,《残缺》中还有张氏电影的重量级人物陈观泰压阵,《五毒》则全靠一群草根撑台面了。从实际效果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在之前和之后的武侠片中,五毒教给人的最大印象莫过于苗族和用毒,而又以《碧血剑》中的刻画最为成功。但在《五毒》中,张氏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五毒派的传统特色弃之不用,而将重点放在了蜈蚣,蛇,蝎,壁虎和蛤蟆等五种毒物的武打特点上,于是便有了片头那段叹为观止,让人眼花缭乱的武功大show。

在开头部分大大出彩之后,张彻又在剧情的设计上做出了大胆的改变,《五毒》的故事以五毒派掌门在临终前交代关门弟子下山清理门户引出整个故事脉络,江生扮演的六徒弟学的功夫最全面,但都不精通,一对一哪个师兄都打不过,但联合任何一个师兄便可以致其他人于死地。而由于入门时间的不同,这六个人以及那个身怀藏宝图的老师叔之间又互不认识,构成了本剧最大的悬念(虽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人物设计上,张彻让每个角色出场时都戴上了面具,又在随后的剧情开展中将为善的老四壁虎描绘成亦正亦邪,老三蝎子描绘成大奸似忠的样子,这就使得观众即便熟知张家班的人员班底,猜得出主角大致是哪几个,却直到很后面才能搞清楚到底人物和各毒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处理使影片摆脱了过去张氏电影中忠奸立判,善恶两立的二元格局,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当然,这其中必有一多半是担任联合编剧的倪匡的功劳。

而说到怪异,则做为中国观众,未必会很以为然,但如果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则确实有不少cult的元素被包含了进来,比如用来破蛤蟆功的万针衣,杀人不见血的割喉签(的确很新鲜),刺脑针(和狄仁杰《铁钉案》中的作案工具如出一辙),千层湿纸闷杀法(马上能让人想起李翰翔的《垂帘听政》)。虽然从武打设计上并没有摆脱张氏电影惯于硬桥硬马的风格,但有了这么多的新奇元素当佐料,想必是足够老外们看的眼花缭乱了。而且从后来昆汀等西方导演指导动作片的风格来看,似乎硬桥硬马的打斗风格在西方要比在威亚上飞来飞去的飘逸武打要更受欢迎。

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一样突出。张彻在驾驭《五毒》这样小场面的作品时,终究还是不及楚原和孙仲,反倒是和喜欢模仿楚原的华山有点像,即故事情节虎头蛇尾。开头部分往往十分精彩,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而情节在展开时又显得驾驭能力一般,结尾部分则有些差强人意。华山在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直接导致了他和邵式一线导演间的差距,典型的例子就是《血鹦鹉》,开头部分拍的多么血脉喷张,结尾部分就有多么莫明其妙。《五毒》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后半部分的情节进展过快,破坏了故事的整体性,而结尾部分的大决斗就更加莫明其妙了。孙建扮演的蝎子在之前给人的感觉是在谋略上远远高于其他师兄弟,一切尽在掌握(在其他几人相继露出真面目后,观众应该早就猜出他的身份了),并且安然躲在幕后布局的boss。但在最后关头居然会那么快就主动走上了前台,还无厘头地自断一臂(实在想不出他为什么要那么快对银蛇下手),导致在最后决斗的时候没有任何优势,反被自已一方的人偷袭。前后反差之大,实在是让人怀疑蝎子同志是不是突然抽风了。而壁虎和小师弟在完成了清理门户的任务后竟然轻描淡写地就放过了王龙威饰演的奸恶县令,更是和之前定位的嫉恶如仇的形象相距甚远。于是乎站在一个完整故事的
高度上看,《五毒》注定只能算是一部特点非常鲜明,但情节虎头蛇尾的作品,相对于楚原《流星蝴蝶剑》的丰满,相去甚远。和张彻之后拍摄的《残缺》相比,也有差距。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很值得一看,却也无法期望过高,只能看作是张彻所进行的一种尝试吧。

2009-05


五毒(1978)

又名:Five Venoms / The Five Deadly Venoms

上映日期:1978-08-12片长:101分钟

主演:郭追/孙建/江生/罗莽/鹿峰/韦白

导演:张彻编剧:张彻/倪匡

五毒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