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港市朴茨茅斯海风下成长的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对海港弥漫的咸湿空气,和永远不会消散的阴郁氛围情有独钟。被称为另一个美国西部的英国东南海岸,印象中一直是个充满孤独气息,无法无天的边缘之地。终年不休的海风,无所事事的退休老水手,在废弃的仓库边徘徊。这里,永远都是旅游的淡季。自从保罗·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破釜沉舟]刮起了一股海岸新浪潮,将马尔盖特写入流浪者的庇护所,托马斯·克莱的[少年罗伯特·卡迈克尔之狂喜]又取景自纽黑文海岸,这种基调便伴随着威廉姆斯的整个成长生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对冷酷环境的自然主义描绘,对黑暗现实的写实性揭露,他镜头下的边缘人,在道德困境中挣扎,并最终迎来末日审判似的公正结局,让人心有余悸,又不禁拍手称快。

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毫无缝隙的紧张感之中,狭小拥挤的公共卫生间,满脸血迹的女人,惊恐万分的少女,混合无意义的背景噪音和喊叫声,在营造绝望的氛围时,也吸引观众一探究竟。威廉姆斯用节制的镜头慢慢推进,随后在紧张的逃亡和追赶中,逐层揭开故事的面纱。皮条客德里克和妓女凯莉宛如[雾都孤儿]中诱拐推斯特的赛克斯和南希,将流落在滑铁卢河堤的乔安娜引向了魔爪。劳瑞恩·斯坦利饰演的凯莉在逃亡途中逐渐显现柔软的一面,一再接客为两人筹集路费,在童心未泯的乔安娜花费七美元赢毛绒玩具时,也只是简单抱怨了事。清冷的海边长椅,两人将空纸杯丢弃在风中任它飞舞的画面,将她的身不由己形象表现。在布莱顿的一天,毫无拖沓之感,威廉姆斯用张弛有度的节奏和紧张感,将象征意味止于卖弄之前,使影片呈现出非凡的魅力。

显然威廉姆斯相信,天堂是个乌有之地。他用妓女、暴徒、吸毒者和变态狂,构建了一个真实的黑色世界。布莱顿作为南部海岸的腐败之地,曾吸引不少英国小说家将它作为犯罪事件的发生地,如佩特里克·汉密尔顿和格雷厄姆·格林等。凯斯·沃特豪斯甚至作结:“布莱顿好似一个帮助警察破解谜案的天堂小镇”。而在威廉姆斯的镜头下,它凝聚为一个夜晚的黑暗,白日游乐场欢乐的吵闹声,冷风呼啸的海滨,都无形中增添萧索之感,并从中传达出有关社会和道德的评判。颇有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的视觉风格和镜头感。现实与倒叙并进的结构也显示着威廉姆斯惊人的自信,富丽堂皇的黑帮老大寓所描写,凌乱的街景从飞驰的汽车窗口一闪而过,配以纯正的伦敦腔口音,汇成了一副毫不夸张的伦敦黑帮肖像画。

威廉姆斯将英国传统的写实主义戏剧元素和刺激的黑色暴力巧妙结合,编制成扣人心弦的道德故事。但谜底揭晓,他却安排了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有心理阴影的黑帮老大将皮条客作为替罪羊,完成了整个复仇。最终乔安娜与外婆相见,影片在回归黑色伦敦的凯莉身影中结束,完美地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性寓言融为一体。
原载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声明,谢谢!

从伦敦到布莱顿London to Brighton(2006)

又名:亡命英伦

上映日期:2006-12-01片长:85分钟

主演:Lorraine Stanley/Georgia Groome/Johnny Harris/Sam Spruell/Alexander Morton

导演:Paul Andrew Williams编剧:Paul Andrew Willi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