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讲的是僧人一生的春夏秋冬,经历了迷茫、欲望和罪恶,在师父的帮助下化解心中的罪孽,最后重获新生的故事。电影中出现许多有其象征意义的符号,通过符号学来分析电影,或许我们更能了解这部电影蕴含的内涵。

四季之变化,人生之起落

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大雄殿,在场景布置上,电影采用具有季节性特质的场景来体现。春天是绽放的桃花,夏天是葱绿的树叶,秋天是通红的枫叶,冬天是干枯的枝干。大雄殿四周的湖入冬后结冰,四周都是积雪,初春即雪融,冰水流动。而门上的门神从颜色鲜艳到颜料褪去,到又一春颜料的重染。电影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大雄殿一年的春夏秋冬。
而纵观整部电影,春夏秋冬指的更是人的一生,四季变化即人生起落。在冬篇章中,大门上的匾额出现了“人生庵”三个字,寓意在大雄殿发生的是人生的缩影。师父在大雄殿中慢慢苍老,头发变白直至圆寂,僧人从儿童成长到中年男子,大雄殿建筑的破败刷新,无不体现人生的起落跌宕。

动物之象征,心境之变迁

电影从僧人的童年开始说起,童年的他把蛇当作玩物,把石头分别绑在小鱼、青蛙和蛇身上,并为此付出代价。师父告诉他要放下心里的大石头,就要先解开别人的石头,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蛇在欧洲象征着情欲诱惑和生殖崇拜,僧人的欲望由此生。
在夏篇章里,公鸡在少女来临的时候出现。僧人看到蛇交配,无意看见少女胴体,两人情动而交欢,公鸡都出现在其中。公鸡在欧美代表着雄性生殖器,在希腊代表淫欲,僧人离开大雄殿去找少女的时候把公鸡带走了,也就是把他的欲望带走入世去了。
而在秋篇章中,师父身边多了一只白猫,白猫寓意救赎与疗愈。僧人因爱生恨,弑妻潜逃回大雄殿,师父为了开导他,用猫尾蘸墨在地板上写下般若波罗密心经,让他跟着刻字化解心中怒意。僧人在被警察带走之前,想抱着白猫走,但是最后白猫还是留下了。这寓意他应当自我救赎,外物的助力无法帮忙。而师父在僧人离开之后,自行了结圆寂,蛇游了出来,停留在他的遗物上。冬篇章里蛇沉睡了,而在又一春里,蛇继续活跃。人的欲望无法消除,只能在逝去后才可以真正放下。

冬去又一春,物现而欲生

在冬篇章里,蒙面的妇人把孩子带来大雄殿,僧人在妇人过世后抚养了他。这交代了僧人的来历,而在另一方面寓意师父的人生轨迹与僧人是相同的。师父圆寂后留下舍利子,僧人将其置于冰雕的佛像中,而春来到后,舍利子随着河流飘走。孩子来到河边,仿若重生,欲望生生不息。
船作为大门与大雄殿的连接载体,符号的意义通过它们的相对位置起作用。船代表着人的执念欲望,而大雄殿代表人的一生。少年时期的僧人看到喜欢的少女时,船一直在原地盘旋,占有欲产生。警察带着僧人走,船却原地停滞,师父挥手告别船即动,僧人放下心中的执念。而后船又自动回到大雄殿,师父坐在上面焚烧柴木圆寂,生的执念灭。船被冻湖中,随着又一春的到来,又继续在湖里心动,执念复生。
符号具有双面性,制造假象,说出真相。殿内的门是电影中特别的存在,看起来形同虚设,实则是人内心的底线和与外界的阻隔。僧人欲与心上人交欢,无视木门存在直接出去,跨越了内心的底线。而在僧人会到大雄殿后,师父和他两人分睡两边,两人已有阻隔。僧人在刻字后睡着,蜡烛灭,妄念除。而屋檐下的风铃时动时静,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念如同燎原之星火,春风吹又生。

因果之轮回,人性之善恶

僧人在幼时种下了杀生的因,而后又因遇到少女淫欲生。师父在他离开的时候说:“淫欲招来占有欲,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一语成谶,僧人再次犯下杀生的罪孽,与小时候的无知不同,这次是放不下欲望。僧人自杀未遂,师父告诉他:“虽然你能很轻易地杀人,可是却无法轻易地杀了自己。”僧人自行剃度,刻写心经,进行生命的救赎。
人性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人却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中年僧人绑着石头带着佛像上山,镜头不断闪现被他伤害过的小鱼、青蛙和蛇,这是在弥补之前的过错,进行灵魂净化。最终他与佛像一起在山顶打坐,而不久后佛像俯瞰着小孩子犯下过错,因又种下,或许正印证着“人性本恶”的观点。

人生起落如同四季交替,因果轮回导致心境变迁,春夏秋冬春又生,命运循环恶复善。

春夏秋冬又一春봄 여름 가을 겨울 그리고 봄(2003)

又名:春夏秋冬(港) / 春去春又来(台) / 僧家入定 /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上映日期:2003-08-14(洛迦诺电影节) / 2003-09-19(韩国)片长:103分钟

主演:吴永洙 Yeong-su Oh/金基德 Ki-duk Kim/金英民 Young-min Kim/徐在京 Jae-kyeong Seo/何丽珍 Yeo-jin Ha

导演:金基德 Ki-duk Kim编剧:金基德 Ki-duk Kim

春夏秋冬又一春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