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伦斯·马力克的这部《时间之旅》我看的是90分钟的版本,下了个20几G的片源,接在电视屏幕上播放,非常过瘾。这部纪录片电影讲述了宇宙诞生到最终灭亡的进程,探索着萦绕在人类心中的种种追问。电影由凯特·布兰切特、布拉德·皮特担任旁白(40分钟版本),2016年9月7日在意大利上映。

故事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经由星云的产生到宇宙冷却、银河横空出现,生命在无序和有序交织着的背景中拉开帷幕。从天空到海洋,从细胞的出现到海底的生物植物,时空变幻,世界飞速进化着。一切放在时空的尺度上皆显得渺小,但就其意义而言,却每一步都是伟大的。


在生命进化的呈现以外,电影还穿插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与美伦美奂的自然部分不同,这部分采用了民用设备(有的甚至可能是手机摄像头)拍摄,看起来画面抖动而粗糙。从非洲到印度,到中东再到美洲大陆,人类社会的种种形态被记录下来,成为原生态的素材。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纵贯整个星球,有贫穷、有富饶、有和平也有杀戮。这些人类社会的主题与宇宙进化的脚步互相辅佐,成为不同形式的、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画面中也有中国。主要内容是一些民俗文化的展现,比如屠牛的场面、广场上打太极的老人。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颇具趣味。并无意外地,它展现了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神秘、原始和落后。繁华属于西方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心也属于他们,其它国家和地区只是异域,用以描述“主流主化”以外的惊鸿一瞥。




我是个纪录片爱好者。早些年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它们和无穷无尽的《星际迷航》一起,成为我的睡前节目。

在所有在类型中,我尤其喜欢地理、自然和宇宙类主题。《人类星球》、《地球脉动》、《生命脉动》、《非洲》、《冰冻星球》、《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生命的速度》、《大迁徙》……感谢BBC、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的那么多精彩制作,让那些年的我觉得非常温暖。漫长的冬夜,看一集《旅行到宇宙边缘》再拉开窗帘望向天空,会有恍惚着不知身在何处之感。

对我个人而言,纪录片有治愈的作用。它们并不像电影一样,令我想要调动情绪投入进去,或者有计划地为它们写些什么,它们只是让我平静。打开一部纪录片,意味着这是一段纯粹属于自己的时间,个人只需要沉浸下去,了解知识反倒是次要的。向过去、未来或者母体追溯是人类的本能,纪录片视角是科学式的,但是当你身处其中,无限接近自然、星球或者宇宙,这时的情绪往往接近于宗教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说:即使纪录片描绘日常,指向的也并不是此时此地,而是超越经验而存在的终极意义。



看纪录片,画质很重要。以前我试过在一些在线网站看,但很快觉得难以体验画面纤毫毕现的那种美,就改成自己找片源。早些年网络速度不够,一部片子要下很久;现在终于过上好日子,几十个G的片子也不在话下了。

然而人总是贪心,看着那些美好画面,我老是想着要是能在影院放该有多好。那画幅、那声效,那星辰,那大海……简直就是天堂。随之想起那些霸占屏幕的糟糕电影。观众上座率高也就罢了,有的大厅一场电影下来,观众不超过十人,没精打采地在空荡荡的座位里歪着,真替那些设备可惜。

这当然只是空想。让如今市场导向的电影院上映纪录片是非常困难的事,观众的需求取向和经济利益导向都是商业片,创造票房奇迹的也是它们。每年影院上线的影片有限,还有大量电影拍完了上映无门,赔得底儿掉,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纪录片。另外,纪录片在中国多在电视台播放,观众并没有为其付费的习惯。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虽然风靡一时,但拍成电影试水却是票房廖廖。



在家里看纪录片,要是有块大屏幕和好的音响设备,那也很享受。不过这对多数人来说也仍然是奢求。那要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有得看总比没得看要好。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声音和画面只是观影时作为“享受”而存在的部分,并不是纪录片的精髓。真正有价值的在于你打开屏幕与内容互动的那几十分钟。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你由这些故事引导,开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新视角。



回到《时间之旅》,我其实并不喜欢电影里旁白的部分。凯特·布兰切特的声音当然充满魅力,但是那些呓语一样的台词多少显得别扭,也许是导演想达人类灵魂与地球母亲联结的那种神秘与庄严感吧。可是这种时刻,自然以外,一切人工的都是多余的。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欢迎关注。

时间之旅Voyage of Time(2016)

又名:时间之旅:生命旅程 / 时间之旅:IMAX神奇体验 / Voyage of Time: Life's Journey / Voyage of Time: The IMAX Experience

上映日期:2016-09-07(威尼斯电影节) / 2016-10-07(美国)片长:90分钟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 / 布拉德·皮特 /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 编剧: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