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吉姆·贾木许
编剧: 吉姆·贾木许
主演: 吉娜·罗兰兹 / 薇诺娜·瑞德 / 阿明·缪勒-斯塔尔 / 罗茜·佩雷兹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上映年份: 1991

观影前,偶然了解到该片导演叫作吉姆·贾木许,从各处评论里都可以看出这位电影大师拥有极高的天赋和独特的视角。其作品关键词,“人文性”、“独立性”、“艺术操控”,是影迷们对他的基本印象,最为可贵的是,在这一切创作的背后,吉姆·贾木许都在坚持低成本制作,当然,不从商业大流的代价便是如此。贾木许的很多作品都是由自己的公司制作完成的。这部《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是我观看的第一部他的导演编剧作品,当然,也是低成本!
带着大叔嗓的古怪音乐入场,镜头从一副世界地图展开。地球之夜讲述了地球上5个不同时区的夜晚时分,5个出租车司机身上同时同刻发生的悲喜故事。紧接着,5个对称摆放的世界时钟出现在画面中央,故事就如同小说一般展开了。

1
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学性”
吉姆·贾木许在学习电影之前,曾与文学打交道,他在大学时期朱秀英语专业。因此其在《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展现出来的文学元素令人惊艳。整部影片的结构如同一部思维缜密的小说一般,几乎完全一样的故事展开,时间上和空间上,乃至每个故事开头和结尾的背景音乐也完全相同。电影里的5个故事均在晚上拍摄,寂静落寞,配上稍显忧郁的音乐,侧面反映了贾木许的个人风格,创造了小说故事背景般的影片基调。
每一个故事开头,贾木许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拍摄不同城市的面貌,美丽的广角夜景,时而又是脏乱的街头小巷,亦或是朴素的民间酒吧,看似随意的剪辑,却包含了故事主题的人文性,出租车司机,无处不在,时而穿梭繁华,时而遁入朴素。描述完城市街景后的片段,影片颠覆性的将故事开展的重头戏放在了车内拍摄,3/4的车内摄影,1/4的车外摄影,故事起而落,5个片段皆是如此,统一而和谐,而电影对5个故事主人公的特别描述,又增强了本片的故事性,独添一份耐人寻味。
《地球之夜》洋溢个人独特的摄影风格,却又小心遵守着文艺作品的准则,严谨而对称。
2
天马行空的“摄影盛宴”
镜头是电影的语言。在见识到了吉姆·贾木许在《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里完美的“文学性”之余,影片的镜头和拍摄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什么是大家说的“艺术操控”,老实讲,在刷电影史的某部纪录片时,隐约想起在谈到近代摄影的日新月异时,《地球之夜》被点名了!貌似就是称赞这部片子如何将斯坦尼康创新地应用在固定镜头上,又如何引领了现代公路片之类的话。
现在看到,确实惊艳了,这也是我想要写这篇影评的主要动力。寄宿于极简的文学外壳之下,《地球之夜》的摄影手法是如此丰富,丰富到其足以被书写进“电影史话”里—,—
接着,我们来看看本片的镜头语言。其中尤其是车上的镜头,堪称经典。
城市魅影
稳重的固定镜头,时而瞄准外乡人眼里城市的摩登景象,简洁明快的剪辑下,一下又倏儿转向了最普通的城市一角,破旧的汽车,昏暗的路灯,冷清的酒吧...没有过多的渲染,仅是借着洛杉矶落日的色调以及夜色的掩护,便造就了这般温馨。
我的理解,这种固定镜头等时长的画面切换很可能是因为成本的问题,因为拍出这样的镜头并不是很难,很仔细想来,这恰恰却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一方面,固定镜头带来的慢节奏让看电影的人很容易就融入了周围的布景,再回想现在的高频率镜头带来的眩目,这种简约反倒是突出了电影本身的情怀。
人物对话&表演
逼死强迫症的对称,协调感。




这一切严谨的构图,确实与如今这个讲求随性的年代不同,这部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所创造出来的效果,给人的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艺术感。洛杉矶故事里,司机和乘客由各自的分镜头中最终走进同一个荧幕前,偶遇在电话亭的场景,爱死这种戏剧性了!

车内摄影(划重点!!)
这部电影3/4的部分都是在车内拍摄的,对于贾木许来说,这部片子的“摄影棚”就是这辆车。
幕后故事
贾木许为了缩减本片的成本,挑选了一辆废旧的警车,将其喷成出租车的颜色,砸碎门窗的玻璃,架设好摄像机,而所有的拍摄都是由另一辆车拖着这个“摄影棚”完成的,演员就坐在里面被拖着前进。
更绝的是,就是这辆破车,被摄影团队满世界拖着,漂洋过海走遍了影片里的五个城市。
“斯坦尼康”的创造性使用
在那个没有三轴稳定器以及各种智能“云台”的时期,斯坦尼康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电影不再局限于一个视角,各种运动镜头的出现都得益于此。“稳定度”的概念也自此为人熟知。许多摄影发烧友至今还认为斯坦尼康仍然无法被取代!


斯坦尼康的应用在各种动作片中尤为多数,而在本片,贾木许创造性地将这种稳定技术运用在了运动的固定位置——汽车里。由此演变出众多的独特角度,至今还深刻影响着现在的“公路片”。
在这里。我会拿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来做一些车内镜头的对比,《绿皮书》被许多评论人称作是“公路片的新标杆”。“新”在哪里,这里就不多赘述,但其公路片的元素仍可借来把玩把玩。


本片车内的镜头繁多,有些在如今电影里见怪不怪的我就不列举出来啦~
个人挑选出了以下几个独具风格的镜头分享给你。


一. “引擎盖”上的街景



这种看似廉价的摄影,感觉如同坐在副驾驶的我们也能拍出来,只不过这个镜头没有了玻璃的遮挡,景深也很漂亮,尤其是底部露出引擎盖的一部分,加深了真实感。



二. “花式角度”&“没有挡风玻璃”的车内镜头







这是《地球之夜》里的车内多人镜头,镜头从正面偏左拍摄,镜头没有聚焦于一人,可以从画面中清楚的看到后座的乘客的动作与表情,这使得《地球之夜》的车内更像是在一个“摄影棚”,而不是单纯的“车里”。
类似的镜头可以在《绿皮书》里找到。


同样的角度,一样的落座位置,但你可以明显发现,后座的doctor有些虚焦了,镜头明显侧重于驾驶员,如此一来,画面不免有些单调(尽管像素上去了...)

另外,由上图对比还可以看出,《地球之夜》所有的车内镜头都是没有“挡风玻璃”的。
没有了“档风玻璃”的阻碍,画面变得很干净。
对比下图,你喜欢哪一幅??



相比于《绿皮书》里的相对单一(但不得不说也更加成熟)的车内拍摄角度,《地球之夜》则展示了吉姆贾木许对这块空间的疯狂利用,无论是现在公路片具有的大众元素,还是加上些个人的“视觉实验”,这部影片都有!
《绿皮书》里路途中有大部分这样的镜头,看久了不免无趣。

相同的拍摄角度,机位永远摆在中下方,车里始终是两个人。这些条件明显地限制了自由性。
话说回来,《绿皮书》具有传统公路片的元素,但又不完全是一部公路片,我们这里也只取一部分来表达看法。
不管怎样,《地球之夜》在公路片的拍摄上,不仅仅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贾木许在90年代就已经在创新上领先一大批现在的导演了。




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1991)

又名:地球这分钟 / 地球一夜 / 夜的世界

上映日期:1991-12-12片长:129分钟

主演:Gena Rowlands/Winona Ryder/Armin Mueller-Stahl/Rosie Perez/Isaach De Bankolé/Béatrice Dalle/Roberto Benigni/Paolo Bonacelli/Matti Pellonpää/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Giancarlo Esposito

导演:Jim Jarmusch编剧:Jim Jarmusch

地球之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