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巧合。
周末去了香格纳画廊的影像室看放映,其中有一部是艺术家梁玥的《凌晨驾车杀死绝望》,22分钟。镜头如行车记录仪,从上海的西边往外滩开,迎着日出的方向,毫无惊喜或故事性,就只是纪录再日常不过的行驶路程。车到了外滩的那一刻,天已渐渐透亮,路灯的存在显得多余,一排排的暖黄便熄灭了。车速下降,影片结束在车开到一个十字路口,车内响起了疑似电台传出的歌声,完。
当时和胡介鸣老师讨论,我只说了影片让我想起幼时在火车上顶着车窗外等待破晓,总是因为走神打岔,回过神来天色已亮。以及看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也因为没有耐心直接拖到了灯光全亮的那一刻。现代人显然经不起时间被消耗了。如果不是那天在放映室,恐怕我也没有耐心将22分钟的艺术影片看完。
然后,回来的第二天晚上偶然看完贾木许的《地球之夜》。我拿出昨天放映的简介,忽然发现《凌晨驾车杀死绝望》片尾所放的正是Tom Waits的歌。
这种同一时间线的惊喜忽然被打开了,我觉得艺术家一定看过《地球之夜》。
都是些“无聊”又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的东西。
如果伍迪艾伦是更自我式的絮絮叨叨,《地球之夜》的絮叨或许显得就更贴近每个人了。看这部片子时边玩手机,或和友人聊天,走神,那肯定觉着不好看。这又是部只适合一个人,关了灯,静静看完的电影。
这只是地球上一个寻常的夜晚,但天黑时所有故事都跑出来了。
第一个故事在洛杉矶,他人理想。薇诺娜抽着烟,一顶帽子和宽大的衬衫,轻松地将女人的行李搬上车,年轻气盛的张扬。她说自己是女孩,年纪又小,所以想学点经验。更想当一名机械师。大多数洛杉矶的二十岁女孩,绝不是薇诺娜剧中那副假小子模样。所以拒绝大牌星探早在情理之中。虽二十尤未,也觉得这是个精明又豁达的姑娘。
第二个故事在纽约,关于种族文化。觉得更像喜剧,在文化差异的界线里互相吐槽,对我而言没什么特别的亮点。除了德国人这个设定让我感到亲切。
第三个故事在巴黎,感觉至上。“盲人通常不都是戴墨镜的吗?”“是吗。不清楚,我没见过盲人。”这是五个故事中最喜欢的一个。黑人对盲女的好几个微动作和对话都带着明显的挑衅,但都被盲女一一巧妙驳回,她熟练地将烟头灭掉,准确感知进入了地下隧道,也分得出司机的口音来自哪个城市。她说出我用每一寸肌肤感受性爱的时候,被感动到了。我们睁着眼睛去爱的人,反而不一定出于自己内心。
第四个故事在罗马,又是一出闹剧,司机无心之过将神父的药震掉了,直接导致他死亡,光顾着说出自己的故事,从不观察倾听者的心意,这不是大多数城市人的写照吗,想在路程中节约时间倾诉衷肠却不肯到教堂去忏悔。意外地“杀”死神父后归结于自身的罪过没被救赎,更担忧的确是自己秘密的泄漏而不是神父的猝死。
第五个故事在赫尔辛基,这篇对比之下有些稍显刻意了。太叙述了,并且我觉得还是那个失业,新车第一天被砸,妻子要离婚,女儿意外怀孕的男人更惨。总是拥有过再失去比从未拥有更痛心啊。结尾那人拿出纸袋里的失业金付了车钱,摔坐在地板上,邻居推开栅栏跟他说早安,天空已亮。这一幕无限心酸。
全剧终,觉得自己也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1991)

又名:地球这分钟 / 地球一夜 / 夜的世界

上映日期:1991-12-12片长:129分钟

主演:吉娜·罗兰兹 / 薇诺娜·瑞德 / Lisanne Falk / Alan Randolph Scott / Anthony Portillo / 阿明·缪勒-斯塔尔 / 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 罗茜·佩雷兹 / 理查德·伯斯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碧翠斯·黛尔 / 帕斯卡尔·恩佐济 / Emile Abossolo M'bo / Stéphane Boucher / Noel Kaufmann / 罗伯托·贝尼尼 / 保罗·博纳切利 / 马蒂·佩龙帕 / 卡里·瓦纳宁 / 萨卡里·库斯曼嫩 / Tomi Salmela / Eija Vilpas / Jaakko Talaskivi / 

导演:吉姆·贾木许 / 编剧:Jim Jarmusch

地球之夜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