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ster
看这部之前,一天早些时候看了why women kill第一季的第一集,当时这部剧集风评不差,我看完之后并不觉得如何,节奏太快,过于混乱,急促不堪,唯一去Pizza店见服务员的时候稍微沉下来一点,但是表演也没做好。
晚上七点多的时候开始看华金菲尼克斯的这部威尼斯得奖作品,是看了小丑才知道的,小丑我给的7.3分,大师明显要好,都是R级,可能给到7.9,分数是凭感觉打的不用过多参考。说真的,我并不是多么掉书袋的观众,普普通通而已。之间还有好几次相信卡斯特真的是具有特殊能力的非常人,什么核科学家都出来了(回头想想核概念也像某种教派学说),把费雷迪的几次戏理解为梦境或者意淫什么的——“噢,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挑衅的那人如此被丑化以至于我更加坚信。警察的逮捕令甚至以为是弗雷迪的作奸犯科。但是有两处对我的打击特别大,一处是卡斯特妻子给他手,一处是最后英国的短暂会面卡斯特妻子趾高气扬的对话和离场。这把卡斯特的地位一下子拉低以至于不敢相信,我觉得这个女人可能会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而大儿子的无意出口倒有反衬之感,可能是开玩笑之类的。
所以整个观影我是比较混乱的,分不清啊。弗雷迪是不是最后成为自己的信仰之神了呢,他经过了战争的遗伤,骗术的洗礼,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欲望,愤怒,性。最后的桥段甚至用开始的催眠手法给一个约会的女孩开了一个玩笑,是否可以理解为最终释怀了这段源教理论。The master,从另一面来说,弗雷迪是靠着自己的本质逐步的感化了老神棍卡斯特,让他修改了自己的第二部书的概念,软化了他的信念,从这一面来讲弗雷迪才是如电影名字所指的大师。看到后面我觉得像飞越疯人院。
有几个场景是可以深入思考的。
1、舞会上女性赤裸的场面。就像戴上某种透视的眼光,这个摄影角度把屋内的所有女性全都过滤掉遮羞,而男性和女性都行为如常。我可能更觉得画面是为了歌词服务的,歌词比较暧昧,依然是说的欲望难平的事情。这种摄影脑洞应该不是第一次搬上荧幕,虽然没见过其他类似的,但是应该是有,这种拨开某一元素的摄影想法。感觉比起服务剧情更像是导演对这个脑洞的炫耀。“光脱掉女性的衣服,没见过吧,牛逼不。”
2、重复出现的船尾浪迹。卡斯特在他的理论里提过,人生轮回如浪迹,虽然最后会归于平静但是不能说明就没存在过,通过搅动思绪碎片来使人产生画面和声音,让人信服。最后在伦敦的戏卡斯特又说弗雷迪像海上流浪的水手,不停的制造人生的轨迹,不愿回归哪一片海。连心中最重要的那个16岁女孩也嫁作他人。人生几何。导演给我的答案是:珍惜当下,如果看上了哪个心仪的女孩就勇敢冲上去吧。总之就是如果想制造海浪,你必须得前进才行。
3、沙滩的女子沙塑。依然如此,导演很着重的点出,在百无聊赖,衣食无忧的时候性才是最根本残存在脑子里的东西,满足有最基础的需求才是信仰的前提,但是我所知世间多数宗教对于性则多少有些约束,宗教我不了解,可能是为了保持神圣性,性是必须经过仪式,经过允许的行为,难以保持单一,或者是因为一些不良的疾病或未可知。
4、在广阔平坦的野外大地上,pick a point的戏。当时觉得还有些莫名奇妙,不知道为什么要给这么多的时间到这。现在想想其实是非常明显的暗示,只有卡斯特和弗雷迪两人骑上了摩托,说明就是要拿出来对比这两人。卡斯特去了很远的地方,在车上呼嗨,他甚至穿了一身机车皮衣,但是他折返回来了,有始有终,知道规则,利用人心,有追逐自由的型而不具其神;弗雷迪就不一样,没有像前者的兴奋表现,卡斯特聚焦双眼看着人影消失——“他很快”。最终弗雷迪应该是一路远去,如他所说“走遍了大半个地球”,成为了一个公路客。他没有回头,pick nowhere,这可能是卡斯特羡慕他的地方。P.S.女儿的加油助威要么显得虚伪,要么就把这个剪掉。
暂时想到这些,可能不会复刷。

大师相关影评

Tou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