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陆对台湾是有亏欠的,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台湾就像一枚弃子,被日帝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在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日军入台初期,在台坚守的汉兵与原住民对日军的抵死反抗,面对日军的长枪大炮,台湾真真变成一座隔绝的孤岛,无依无援,结局一如其他沦陷地般的死伤惨烈。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台湾,就绝不能跳过这一段晦暗的历史。若换位思考,那些鼓吹“武力攻台”的人,是否还能理直气壮。

2.如何面对异族文化?如果由强势的一方决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继而将弱势的一方进行矮化和同化,直至异族文化消亡,此种殖民主义是否值得我们警惕和反省?不懂真正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又如何创造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3.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古语也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在塞德克人不顾灭族也宁死反击的背后支撑的,正是他们源于“祖灵崇拜”的信仰和意念。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将至何处?信仰是人格的标尺,是灵魂的归依。不论正确与否,在不同的信仰面前,你可以不苟同,但你不能不尊重。

4.如何看待“以暴制暴”?当无法理性沟通的强势对手一再超越底线,暴力是否只能是最后的解决手段?有的人的底线是“生存”,而塞德克人的底线是“信仰”与“人格”。人性的复杂性是无法测量的,影片难得可贵的中立视角让我们了解到,塞德克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在血洗日本人的“出草”中,连老幼妇孺一并不放过,进行残忍杀害的时候,施暴的面目和我们一贯印象中的“日本军”又何其相似。孰是孰非,又当如何评判?

5.殖民地纠结的身份认同。就像影片中被日化的塞德克人“花岗一郎、花岗二郎”所迷惑的一样,死后灵魂是会进入日本的神社抑或祖灵的猎场?我想电影也抛出了台湾人乃至所有殖民地人们身份认同的共同迷思——“我是谁?我归属何处?”如果从这个角度,或许我们能理解为何台湾文学多有悲情色彩和现今台湾政治激烈的统独之争。

据说,《塞德克巴莱》烧钱无数,魏导不仅倾尽由《海角七号》所赚得的全部身家,更举债无数也仍执意要完全这部看似“不会大卖”的梦想之作,在影片的结尾打出了“天使•巴莱”为标题的一大串对此片有贡献的人员名单,涵盖了台湾各界人士,出资或出力,全都是为了一部诚意力作的完成,我们看到的是魏导如同塞德克人一样对信念和梦想的执着追求。 仅管首次执导此类大场景电影的魏导在此片中略显经验不足,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影片及魏导所给予的震撼与诚意足够让人叹服。有人说,魏德圣用1.4个亿给了内地导演一记耳光,言不为过,但我想至少姜文是不用怕的,因为他有不同风格,同样精彩的《鬼子来了》。

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2011)

又名:真正的人 / Seediq Bale: The Rainbow Warriors

上映日期:2011-09-30(中国台湾)片长:132分钟

主演:马志翔 Zhixiang Ma/徐若瑄 Vivian Hsu/温岚 Landy Wen/田中千绘 Chie Tanaka/林庆台 Ching-tai Lin/安藤政信 Masanobu Ando/徐诣帆 Yi-Fan Hsu

导演:魏德圣 Te-Sheng Wei编剧:魏德圣 Te-Sheng Wei

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