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迪生

▲ 至少我们还有 啤酒 和远方 ▲

屏东, 恒春3000啤酒博物馆。

小辫儿问酒厂老板巴大叔,高雄一个钢铁厂的工程师,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酿酒?

巴大叔回答说,爱喝酒吧

这是我们最近在 BiliBili上线的纪录片《随辫儿喝》第二集的一个片段。

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 最简单的爱,也许最打动人。】

随辫儿喝

『 片子是在19年拍完,选在疫情期间播出实在是个无奈之举。

好在目前看效果不好不坏,基本算是在预期内。』

如果你还没有看,已经出了两集,可以先去B站观看。

记得帮我们一键三连(别问,问了我也是刚学的……)

一个片子发出来之后,评论自然就会跟着来了,我截取了我认为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关于精酿、关于纪录片的一些问题。

〝不要一上来就拉格、艾尔〞

〝多介绍酒吧〞

〝普及精酿啤酒分类〞

大致上是这些,我觉得总结下来,可以理解为两点:

1 很多人不知道精酿是什么,应该先说精酿啤酒的种类。

2 推广精酿啤酒应该循序渐进。

【 台南 台升号拍摄现场】

我自己既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同时也开了一家精酿酒馆。

所以我想割裂了两个身份来谈谈关于精酿啤酒的问题。

ID 精酿酒馆老板

谈谈我是如何从一个酒鬼变成一个酒馆老板的?

啤酒

2004年,考上了大学,一年后,我的体重从125斤,到了150斤。

电影学院门口大桥下的烤串和啤酒功不可没。

一个才20个人的班级,有一天老师看到我问我:你是谁?你是谁?你是谁?

……

真实怀念那个时代,不把摊子上的啤酒喝完,是不会回去的。

喝撑了一起组团去小树林认领小树浇灌成长,觉得喝什么都无所谓,那会儿没什么精酿、工业啤酒这些的区别,都一样。主要也是没钱,没钱导致也没有什么见识。

唯一和现在没有区别的,就是爱喝酒。

而现在所谓的工业啤酒,是我那时候唯一负担的起的。

进口啤酒

2014年,这么快十年就过去了……

我的体重,那时候已经到了180左右了,人生的巅峰。

当年的酒友四散各地,买的起更贵的酒了,但一起天天喝多的朋友少了。

我最早是从比利时的智美蓝帽开始接触进口啤酒的。对的,那会儿没有人叫这些啤酒叫精酿,统一都是进口啤酒。有大瓶包装,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啤酒,比如早期的三条狗:飞狗、酿酒狗、角头鲨(dogfish),包装非常有个性,就从进口超市、啤酒吧里买来挨个尝试,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风格。

和第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是,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啤酒从2块变成了30-100的价格,从大瓶变成了小瓶……好在那时候最多的是比利时啤酒,度数普遍偏高,不用喝到原来那么多了。

这个阶段也是我慢慢了解一些啤酒的分类的时候,但最多就是把黑啤改口叫世涛的阶段。

精酿啤酒

2016年,萌生离开北京回南方的想法,平时不拍片,干点什么呢?

不如自己开家精酿酒馆好了!

这时候,算是中国精酿的普及阶段,书、网页……开始多了起来,主要是一些啤酒类型的介绍,以及这些类型的代表酒款。

但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其实不是讲啤酒的分类,而是一本书里写的(年代久远,记不清哪一本了),啤酒最重要的,是新鲜,你能住在酒厂附近,是最好的。

当时北京本地的一些精酿啤酒吧开始起色,比如京A、大跃、箭厂等等,当然还有我们这支纪录片的主角小辫儿的牛啤堂,这些酒吧让我们得以喝到新鲜的精酿啤酒,这绝对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

我开始满世界找不同风格的啤酒去尝试,才慢慢明白了精酿啤酒到底是什么。

重逢之岛小酒馆 路桥店

2017年,重逢之岛小酒馆开业之后,我们一心想和客人普及什么是精酿啤酒,有哪些种类。但是我们遇到最多的客人,绝不是上来跟你说要喝IPA或者世涛的,面对五花八门的选择,他们最多的问题是:

“哪个不苦?”

“哪个没那么甜?”

像灵魂的拷问一样…… 真想回答:跟人生比起来,根本没有苦的啤酒!

这些问题基本上挡住了我想普及知识的心情,何况自己也是花了起码五六年的时间才算入门,一个晚上你真正能告诉别人的是非常有限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人家只是晚上找个地方坐坐,随便喝点什么就好了,也就看那么多种类有点新奇,但绝不是来听你上课的!

说句实话,我刚开店的时候,拿了世涛给客人,客人说这是黑啤,我在德国喝过。我内心里是非常鄙视和排斥的。

但现在不一样,我会主动说,你可以叫它黑啤,客人也会心领神会,觉得自己原来也没有错。

我和小辫儿在闲聊时也谈论过这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恨不得逢人就介绍这是什么什么啤酒,这是IPA,IPA是印度淡色艾尔的意思…… 那会儿恨不得说上个一个小时,但现在我们自己已经过了和别人普及什么是艾尔什么是拉格这样的阶段--先喝再说,如果你有兴趣,你自然会去找资料看,如果问我,我也很乐意给你普及知识,但是我绝不会主动凑上来和你说,你喝精酿啤酒前必须要知道这些酒的分类,没那个必要。

当然,我更希望遇到愿意去尝试、了解的客人。

其实我非常愿意普及一些基本知识,时刻在店里等着呢,虽然少,但每一个都像宝藏一样。


高雄 浪人酒造拍摄中

ID 纪录片导演

既然这样,那该怎么推荐/推广精酿啤酒?

这个顺序应该是什么样的?

以传播的媒介来说,普及一些精酿的知识,最好的是写一本书,通过不同的章节来分别介绍不同的类型,代表酒款和特点。开本不要大,放在手边,你喝到一款酒的时候,随时可以翻开来看看,对比一下你的感觉和书里的描写。

视频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载体,视频是很难被随时随地翻来翻去的,你总不能今天喝个世涛,就去翻到一个纪录片讲世涛,然后对比着喝吧?

纪录片应该做的是发挥纪录片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人和故事。

以开头的片段举例,一个钢铁厂的老工程师,本来收入可观,生活也不错,却因为爱喝酒而辞职出来做精酿啤酒。

我们在最早看到恒春3000啤酒博物馆介绍的时候,是非常震撼的,那时候还没有见到人,觉得办那么大一家酒厂,应该是个退休没事干的有钱老人家,闲着没事干,做着玩的。

结果我们联系完之后,被指挥到了旅游区——人来人往的垦丁大街上,各种小摊贩都在路边摆摊,我们很费劲的沟通才找到他那个小小的摊子,我们在的时间并不算旺季,但那天晚上人还挺多,在旁边等了他一会儿,他招呼完几个客人才和我们聊起来。

他的酒厂是他借钱+全部身家投入进去做的,但因为法律规定酒厂只能开在工业区,他的位置有些偏里面,只有看到报道的精酿爱好者才会去,他从员工十几个人、有餐厅、酒吧、博物馆、酒厂一体的地方,到现在基本没有人来访,员工也只剩下他跟他儿子两个人。

最后没有办法,拉着小车,自己组装设备,到垦丁大街上卖自己的啤酒,勉强维持生计。

这显然不是个关于精酿啤酒励志的故事,甚至我们都没有介绍他酿了什么酒。

但是,有故事的人,自然会有配套的酒,巴大叔就像一瓶过桶世涛一样,浓郁带有回味,我觉得这比推荐什么酒或者告诉你他酿了什么酒要有趣许多。

最重要的,是告诉大家,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在做精酿这个事情——在坚持着做。

在扩展自己的边界,让这个世界有趣一点点。

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能为“爱精酿的人”做的一点点事情,推广精酿啤酒,让你想着去试试,就是意义。


[ 那些有趣的灵魂,终归是会相遇的 ]



随辫儿喝(2020)

主演:金鑫 

导演:张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