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真实感觉,无论别人怎么说,自己是骗不了自己的。如果你确实被某件作品感动激励,那它就是优秀的,如果你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它,也不必太在意别人是不是都在说好。

看完电影后,我去把原著小说看了,小说不长,6万字左右。从写实性的角度来讲,小说和电影都做得非常好,这会成为很多人被它感动的原因。技术出色又不显做作,台词自然质朴,尤其是表演非常逼真且富有感染力。和很多逻辑不通,随意扭曲现实的作品相比,这部电影具有毫无疑问的优势。但扪心自问,我在看这部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感觉更多的是压抑与不快。仔细考虑了很长时间,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故事本身。要是你看电影的时候觉得非常好,便很难认同我后面要说的内容,但如果有人和我一样,觉得这部电影虽然真实但又让人看得不那么舒服,对剧中人物更多的是同情而非感动,或许我后面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故事对生活做了极其真实的还原,但个人不满意的就在这个地方,它做了太多刻画而缺乏挖掘与解释。作者把生活画面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而少有合理的延伸,不知道是不是等着观众自己去发掘其中的问题,它太接近生活以至于很难说高于生活。这要部分归结于剧中冲突的设定,几乎就是日常生活级别,是市民自己可以感受到的。对于情节的发展,观众能够猜到大致趋势,所有的表演感觉更像是在复述观众脑海中的故事,看完了会让人觉得非常真实贴切,但如果没有更加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更加深入的对话,就很难产生对生活更为深刻的见地。这些生活中的惨状,大家不会不知道,故事所能带给人的启迪,恐怕不会超过观众平时已有的见解。

可能我的观点有点苛刻,不过考虑到下面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婚姻会是那个样子,李宝莉捉奸在床之后的内心矛盾,李宝莉丈母娘失子之后的心理等等,如果观众有答案,也主要源于自己平时的理解。懂的人以前便有体会,不懂的人看了电影也难有突破,就在于这些矛盾表现出来时都不过它们平时的样子。举个例子,李宝莉的儿子那么恨她,我就希望看到母亲去跟儿子交流,等到母亲把自己的苦衷真正表达出来时,我相信观众都会期待儿子的反应——面对母亲理由充足的解释和内心常年累积的愤恨还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儿子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还是为自己辩护。是的,像片中那样,儿子不给母亲解释的机会,母亲也不申辩,也许更贴近生活中的情况,但这样处理就没法对母亲报警这个行为进行探讨了。难道母亲报警的是非对错不值得讨论?在我看来,原著小说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更深一层的讨论和冲突,大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虽然主人公是个没受教育的下岗女工,但任何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苦衷说出来并与别人形成辩论不是么?

电影本身的选材可能也是一种限制。虽然对原著小说的很多情节进行了删改,选取了其中的主要矛盾,但要呈现的问题依然太多了,以至于对这些问题只能罗列而无法解剖,就像剧情简介里面说的,“本片讲述了李宝莉跌宕起伏的一生”,却很难帮助观众去理解生活中悲剧的根本缘由。

不妨仔细想一想马学武的死到底是谁的错,因为这是故事的核心冲突之一。重新理一下这个角色的发展路线,大致如下:李宝莉在生活中瞧不起他并总与其吵架导致他生活的压抑,升职搬家使他有底气反抗,反抗的手段是提出离婚并且有婚外情,因老婆报警而被警察捉奸,在工厂被人耻笑,由于这个问题而下岗,与小三谈话得知是个女的报警,自己追查发现是老婆报的警,跳桥自杀。整个过程基本上合情合理,不过我认为马学武和小三被捉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人陷害他们,要调查就一开始调查去了,而不会等到马学武要下岗了跑去和小三谈话得知是个女的才想到是自己的老婆,这里将下岗与查证放在一个时间点上略显刻意,因为情节上李宝莉需要一个为自己解脱罪责的理由。

对于一个连续事件造成的悲剧,一般是往前追溯,这里很有理由把问题归结到李和马的婚姻上去。电影中李宝莉和她的闺蜜万小景在厨房的那段对白是为数不多的触及核心的谈话,李宝莉说自己当年那么漂亮却嫁给了马学武那个“乡里人”,万小景说就是因为她这样想才抓不住马学武,李否认是自己的问题而怪罪于男人心花,万说那也是李自己逼的。这里隐隐显现了时代背景下,外来人口涌入与本地市民的心态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婚姻结合特征。这里借万小景之口批评了本地市民对外地人口的歧视,这种歧视及不正当的优越感导致了马内心的愤恨与报复。当李否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推卸责任时,谈话到此结束。这一段写得演得都很好,问题就在这样激烈却又合理的争辩中逐渐显现。尽管马的出轨本身毋庸置疑是错误的,但更值得探讨的应该是什么东西导致了人的罪责,毕竟人内心很多难以消除的恶若不是社会环境的刺激与推动是不会显露出来的。

不过,上面这样的对话在电影中并不多见。很多矛盾都值得认真审视,却只是作为简单的情节给带过去了。马学武因为这件事而下岗,很符合现实,但是合理吗?厂长说这种事情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被警察抓到,这不是很讽刺吗?自己偷情被抓到而丢脸,自己为伤害老婆而愧疚,发现是老婆报警而绝望,哪一个对他的打击最大——第二个很可能是现实里对马来说伤害最小的,但这难道不是又一个讽刺?李宝莉对于自己尊严与家庭现实的艰难选择是不是该被马学武好好考虑?探讨这些问题就是在探讨谁造成了马学武的死,也就更深刻地反映了李宝莉的悲。但电影和原著小说少有冲突和争论来展开这些问题,大多只是对生活的复刻,它把生活的悲剧尽可能真实地描绘了一遍,然后等着观众自己去反思。剖析这些问题很困难,需要极其精巧的设计,但观众总是更期待作者启发自己去探寻矛盾的根由,而不仅仅是在大屏幕上重现生活矛盾。

这就是个人认为这个故事不够好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同小说一样,展现了很多问题却又没法引导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导致大家看得时候觉得有话却说不出,满心的抑郁不知导向何处。

再一个可能让人不太舒服的地方是故事的正面力量太弱。这个正面力量肯定不是胡编人物的幸福生活,它应该来自于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而显现的人性光辉,和对事物的探讨所流露的人文关怀。这一点与之前说的电影冲突太生活化也有联系,人物虽然真实可信,但是不将他们放在两难抉择下进行考验,就无法揭示人物内心不可磨灭的正义感。所有人做的都不过是生活中可以预料到的事,给人的感觉便是 “啊,这些就是武汉人”,窃以为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这样“看,这些武汉人身上展现的不正是人类身上最美好的品质吗?”或许,这也是国内很多文艺作品多少显得有些狭隘的原因,他们期望展现特定人群身上的特殊品质,而不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好。

以主人公李宝莉为例,她的几个关键举动,报警抓夫,忍辱负重反映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艰难和坚强,但都没有足够的正面力量。因为她别无选择,所以她体现出来的更多是面对困苦时的迫不得已。尽管我们佩服她,但也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比如说挑扁担,几乎所有人在那时都会去找份工作,不是挑扁担也会是别的,而无论这个人原本具有怎么样的性格。谈到报警这个更加关键的环节,她当时如果不这样做,也只有把门砸开,或者忍住然后回家大吵等几个不多的选择,而不管是哪一种,她的婚姻都会破裂,即使马学武不死,她之后的生活也很难好到哪去,只不过可能没那么悲惨而已,但生活的实质是不可能改变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宝莉无论做出哪个选择对于生活都不会有太大影响。这个故事呈现的就是一个被生活折磨的人物形象,而人物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和施展空间,如同一个牵线木偶,尽管这个木偶很顽强。观众看到得更多的是生活投在一个人身上的反射,而不是人内在品质的主动抗争,相比之下往往后者更值得去表达和颂扬。

造成故事缺乏正面力量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没有通过深入探讨事件来表明积极向上的观点。最明显的就是马学武的死这个问题,剧中人物包括李宝莉自己都认为她报警的行为是要负部分责任的,这很符合现实。但如果我们以更为开明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李宝莉不想亲眼看见丈夫偷情,自己又忍受不了这口气,同时还考虑到离婚的一系列后果,她选择报警实是迫不得已,值得同情。如果社会不能接受她的行为,那一定是社会的错误,而不是她的错误。故事作者从头至尾都在说明这个矛盾的真实性,但根本没有摆明态度来批判这个事件。可能很多观众也像剧中人物一样,认为李宝莉的报警确有不可取之处。不过我坚决认为,这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她儿子把这看作是母亲害死了父亲的理由。观众觉得儿子这个角色不可信或者说令人讨厌,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母亲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如此付出儿子却不为所动实在说不过去。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儿子那句“你这个阴险的人,是你害死了爸爸,爸爸跳江是因为她的老婆让他出尽洋相,丢尽脸面”是个多么荒唐多么愚昧的理由,这背后是长久以来积习的严重的男女不平等,是一个需要被消灭掉的落后观念。可是电影到最后也没有表明对这种“妻子让丈夫在外丢脸”的观点的指责。万小景叮嘱她报警的事不能说出去,这个不能说出去的理由合理吗?儿子为报警而恨她一辈子,这种恨是不是完全忽视了对母亲的理解?李宝莉自己也可能会认为报警不对,但这又不对在哪里?一个女人在那种情况下还能怎么办?马学武自杀是因为老婆报警这个表面原因还是因为社会陈腐观点的影响?剧中没有一个人物在这件事上能清楚地给予李宝莉以同情,最后与儿子的争吵也以儿子的愤怒告终,借用原著小说对最后争吵的描述“李宝莉突然知道,人生原来是有报应的。”或许,作者从来就没想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批判,便让主人公以这种真实却又低级的想法结束争论。这样的事情看起来是如此贴近生活,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它是多么的不合理。

讽刺的是剧中对于儿子成为高考状元的这一设定。即使观众没有意识到儿子的仇恨是如此愚昧,也会因为他完全不体谅母亲而讨厌这个角色,故事在无意间形成了对以武汉为象征的中国教育的嘲弄。

电影采用了小说的原名《万箭穿心》,英文名叫做Fengshui(风水)。故事中多次提到这段迷信解释,但理智的人肯定不应把李宝莉的人生悲剧归结到这些东西上去,电影要传播现代人文精神,就有责任对于这类观点给予明确否定,而不是模模糊糊地处理。李宝莉面对苦难与不公时的坚韧顽强让人感动,但她的无助又看得人揪心,最后还得恐惧于万箭穿心这样的解释,观众自然看不到希望。而希望在哪里呢?它应该来源于对社会矛盾的理性认识,以及人物内心永远不会被环境所左右的美好品质。

写得有点多,以至于有些内容我自己都不能百分之百地被说服。不过,如文章开头所承认的那样,我写这些主要是为了向自己解释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让人有不快之感。也即是说,我不喜欢这个故事才刻意寻找自己不喜欢的原因。听起来有点滑稽,但评论也许本该如此,不过是观众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所寻求的主观解释罢了。

万箭穿心(2012)

又名:风水 / Feng Shui

上映日期:2012-11-16(中国大陆)片长:118分钟

主演:颜丙燕 Bingyan Yan/陈刚 Gang Chen/焦刚 Gang Jiao/李现 Xian Li/赵倩 Qian Zhao/王沫溪 Moxi Wang/杨鸣秋 Mingqiu Yang/何明兰 Minglan He/刘善良 Shanliang Liu/黄首霞 Shouxia Huang/孙仲江 Zhongjiang Sun/张瑞田 Ruitian Zhang/余龙钢 Longgang Yu

导演:王竞 Jing Wang编剧:吴楠 Nan Wu

万箭穿心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