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看是枝裕和的作品,发现日本导演特别喜欢把镜头投射到社会、家庭、人生这些现实主义的话题上,正是由于这些反思的眼光带出了很多批判性和启发性的内涵,这也是日本电影给人格局不大但精巧深邃、颇具力量感的印象的原因。反观中国电影,恰恰缺乏这股中干力量。浮躁而虚空的电影圈制作了太多猎奇性的作品,华丽丽闪过去,嚼嚼爆米花也就忘掉了。

好久没进电影院,偶然看到某网友以“中国版《卡比利亚之夜》”推荐本片,陡升观看本片的意愿。要知道,《卡比利亚之夜》是我非常之喜欢的电影,虽然我现在看的电影不多,但我已经为其在“此生最爱的十部电影”榜单预留了一个位置。于是乎,周六的大清早爬起来,屁颠屁颠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跨越半个上海去看这部电影。

看完从电影院出来,走在上海某条小巷子里,看着那些忙乱的小商铺,恍惚间以为自己还留在武汉。这部电影把我对武汉的回忆完全带出来了,那些市井气息似乎透过屏幕就能呼吸到。过早的热干面、熙熙攘攘的轮渡、治安混乱经常听闻有群殴事件的江滩、永远灰蒙蒙看不清蓝色的天、一直在修的路、拥挤脏乱的汉正街、武汉人暴躁的脾气……特别是看到那些黏着人追问:“叔叔,买花吗?”的小男孩小女孩,瞬间觉得这武汉得不能再武汉了。本片抓住了一座城市的关键词,从大环境到小细节无一不在铺陈这些典型的特征,而这些敏锐的记录是融进故事当中的,充当故事的背景板,也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着故事的发展。同样是以现实主义的姿态出现,王小帅的《日照重庆》相形见绌。也许是因为王小帅的文艺腔,他的镜头飘飘然抓不到根,记录得相对肤浅而不典型。除去空间这一维度,《万箭穿心》的时间跨度虽不大,但也足够典型。从工人分房到下岗,从拆迁到建设,从零散型人工劳力到密集型公司运作,本片的时间因素像一个影子一样存在,掀开来看得到它的刻痕。通过电视上播放的《新月格格》、《还珠格格》来表现时代背景,也是本片比较巧妙的地方。空间、时间和这个故事缠绕在一起,它是一出情节剧,也是记录这个时代的文本,现如今大家都在往前赶,类似这样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实在难得。

如果说《卡比利亚之夜》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讲述了一条顽强的生命,如何悲伤,如何迷惑,如何争取,到最后如何遭遇失败而不失希望。它强大的启示性震撼了我,不顺畅的时候想想这部电影都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而《万箭穿心》没有这么深刻,我不喜欢它对于风水啊宿命的探讨,就像理想主义排斥如此冷冰冰的现实一样。加入风水、宿命论,削弱了本片的情感力度,原本可以直抵人生的深刻命题,却偏了路撞在一颗石头上。本片不缺复杂的人物性格,不脸谱化才使得故事丰富有嚼劲。女主人公尖酸刻薄,吝啬时抢下丈夫给搬运工买汽水的钱,但也热心借钱给朋友救急;她爱这个家庭,却对待家人用错了方法;她不辞辛劳,也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要说她含辛茹苦当扁担工支撑起这个家,有多伟大?未必,她觉得这是她应尽的责任,也认为自己该享受被儿子赡养的权利。这才是市井里面的人,自然而真切,因为人性本就是这样的,善恶并存。本片其他的人物也是如此,有其可怜的一面,也有其可恨的一面。各色人物搭建起整个故事,细想下来儿子这个角色还是欠缺笔墨,导致最后的反转说服力不够。结尾很像《卡比利亚之夜》,泪痕未干的悲伤被一群年轻的面庞打扰,能感觉到希望慢慢地升腾起来,我喜欢这样的结尾,事情虽然很糟糕,但是希望仍在。特别是最后一幕在“上天”的俯视视角下,女主人公踹了一脚车子骂了一句“婊子”,瞬间感觉这个人物活了,点睛之笔。

颜丙燕无须多说了,可惜没去东京电影节,她饱含情感的表演十有八九能拿影后桂冠的。除了颜丙燕,本片最让人记住的是导演。影片中人物的编排、悬念的设置都挺巧妙的,就像高手下棋一样,动机在前几十步就埋下了,不过到后头才显露出来,导演能够把一些片段的东西穿针引线,最终连贯成完整的故事线,其讲故事的能力不一般。刚刚了解了本片导演王竞的履历,前几部作品评价都不错,相信他后续的作品能够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掌声。

这种电影在国内市场只能打打酱油,无明显无名导无大制作,也只能靠一些噱头博得公众焦点。比如某款预告片把正片中所有激情戏镜头全剪进去了,而海报也是抄袭的,想想也挺无奈的。

万箭穿心(2012)

又名:风水 / Feng Shui

上映日期:2012-11-16(中国大陆)片长:118分钟

主演:颜丙燕 / 陈刚 / 焦刚 / 李现 / 赵倩 / 王沫溪 / 杨鸣秋 / 何明兰 / 刘善良 / 黄首霞 / 孙仲江 / 张瑞田 / 余龙钢 / 

导演:王竞 / 编剧:吴楠 Nan Wu

万箭穿心相关影评